元大都 破土而出的真相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元大都,文物,地铁
  • 发布时间:2011-12-02 13:38
  一个大竹筛,一堆碎瓷片,如何筛出元青花和一座地下豪宅?几张绝版照片,如何还原四合院的原始户型?当“元跑跑”遭遇“明拆拆”,当地下铁碰上地下室,让我们一起穿越六百年。如今北京的轨道交通可谓是四通八达,最早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土动工,咱们这回并不是要说北京的轨道交通,而是要说1970年,北京二号线地铁施工的过程当中,出土了一段北京城的元代往事……

  凤首扁壶——镇馆之宝竟是一堆碎瓷片

  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凤首扁壶,去过首都博物古的人应该对它不会陌生,但如果我告诉您,这凤首扁壶其实就是一堆碎瓷片,您相信吗?

  身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年究竟是谁把它打碎了呢?当年有个巡道工给北京文物研究所打电话说,在北城墙底下发现青花白底的瓷器。当年就在如今的二环路边上意外的发现了凤首扁壶,那个时候它就已经是一堆碎片了。

  调查行踪

  地点:旧鼓楼大街豁口以东元代居住遗址。

  历史信息:1970年为修建地铁二号线施工挖掘,发现凤首扁壶。

  导航提示:北二环内环,旧鼓楼大街以东,宝钞胡同北口一带。

  今天的北二环路面上跑着汽车,地底下走着地铁。四五十岁的老北京人或许还记得六十年代,北二环这一圈还是明清时期的城墙,为了修地铁,城墙被拆除了。然而就在旧鼓楼大街东边,也就是宝钞胡同北口附近的一个工地上居然拆出了一堆青花瓷碎片。当时现场已经被破坏,周围施工的工人描述说,正在拆墙的时候,挖出一口缸,缸有双臂环抱这么多大,大缸上面扣着一个铁锅。也就是说现场除了凤首扁壶还有一口大缸和一个铁锅,那么这些不太寻常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它是一个窖藏,窖藏里大约埋了十几件青花瓷器。窖藏多发生在动乱时期,所谓窖藏主要是指把值钱的东西放在水缸一类的大容器里,就像藏宝箱一样埋藏在地下,里头放的不是传家宝就是压箱底儿的重器。当年就在宝钞胡同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元代专门印发纸币的钞纸局,还出土了一块“钞纸局中书户部分官题名记碑”。说不定这一缸的瓷器就是一位钞纸局官员的心头肉呢!原来六七十年代拆城墙修地铁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地底下居然还能有宝贝,宝钞胡同北口的这只大缸就是被拆墙的工人一凿子给砸碎的。这只青花瓷凤首扁壶还没有来得及重见天日就变成了一堆碎瓷片。其实凤首扁壶在九十年代之前,还是老照片里的样子,剩下的瓷片范围顶多是60%,剩下的都是专家用石膏拼起来的,关键是专家们一直没有找到一种过硬的瓷器修复技术,谁也不敢拿这只凤首扁壶做实验,直到2004年,技术基本成熟,才送到上海请专家修复。那这堆瓷片到底有什么稀罕之处呢?就因为它是——“元青花”。

  “残次品”为何成为镇馆之宝?

  凤首扁壶当年出土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残次品”,它能称为镇馆之宝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不是它的出土,压根儿就不会有“元青花”这一概念,青花瓷可能会永远地被看做是起源于明朝的物品,这只凤首扁壶开创了“元青花”的时代,也正是凭借它,把中国青花瓷的时间愣是往前推移了一个朝代。

  当年北京考古界老先生于杰发现凤首扁壶,于杰先生当时就推断,这城墙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修建的,城墙底下发现的瓷片最起码是洪武年间的。要知道,五六十年代,中国考古界压根儿还没有元青花这个概念呢!多数人都认为青花最早是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的,也就是朱棣当政之后才出现的。城墙底下的一堆青花瓷碎片如果真是洪武年间的,这已经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了。

  “筛也得把它筛出来”当年参与考古活动的一位研究员说到,“碎片已经被施工工人们扔进旁边的土堆里了,土堆有山那么高,当时拿了一个铁筛子,就一撬一撬地筛,整整筛了两个礼拜。”就这样,一共筛回来一桌子瓷片,总共拼成十几件瓷器,里面包括凤首扁壶这个青花瓷。这些瓷器背面都刻有底款,使用的都是八思巴文,这个八思巴文是元朝特有的文字,后来又经过了多方的比对考证,终于认定这件凤首扁壶青花瓷的确是属于元朝的,青花瓷也的确是始于元朝而非明朝,从而开创了“元青花”这一重要概念。

  除了上面说到的元青花,元朝还给老北京留下了什么?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提到老北京胡同的格局。这胡同名字还是元朝人给起的呢,可到底元朝的房子什么样儿呢?是不是明清四合院的样式呢?当年明朝徐达的军队打进北京城,一通儿强拆,民居一个没剩,留下的寺庙道观也被明清两朝重建、改建地看不出元朝的户型了,而当年沿着二环路挖地铁的时候,在北二环这一带,挖出了八处元代遗址。这里面不光有瓷器、石碑,竟然还挖出了几处元代的样板间……

  元朝样板间——谁是四合院的第一代业主?

  在首都博物馆里曾经展出了一组巨大的台阶,按说咱北京城里留下的古迹建筑,上到辽金下到民国随处可见,一个台阶有什么稀罕的呀?殊不知,这组台阶揭开了北京四合院的一段前世情缘。

  调查行踪

  地点: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

  历史信息:1965年-1972年在拆除明清城墙兴建地铁的时候被发现。

  导航提示:二环路内环,后英房胡同北口。

  这条紧挨着北二环的胡同叫后英房胡同,周围都改建了小区,胡同的样子已经看不出来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们的脚下,曾经就破土而出了一座豪宅。专家推测,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的鼻祖——元朝院落的样板间。

  当年后英房胡同周围的明城墙拆到一半的时候,城墙里突然露出了一道院墙,足有三米多高。从露出砖的部分开始保留,再往下挖露出了地下铺的地砖,这样顺着铺的地砖慢慢再挖,垂花门、整个房顶子等等都显露了出来。头一个问题,专家们凭什么就认定了这个是元朝户型呢?

  原来元代的建筑有一个标准。不光是台阶长的和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不一样,随着这个样板间东院西院和主院三个院落一点一点被清理出来,一座完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户型破土而出。这些院落都不约而同的有一个特点:都有相当高大的台基。按当时考古报告上的记录:有80厘米高。可这还不算奇怪的,东院发现的这处遗址最完整,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工人的“工”字型。

  北京的四合院,就算是一进院落,也是规规矩矩的四面房子中间一个小院的“口”字型。可后英房发现的住处居住遗址,却用高达80厘米的台基把南北方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工”字型。实际上,这种怪异的户型咱都见过,就在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东岳庙是1316年,也就是元代中期兴建的道观,绝对是标准的元朝户型,它的主殿之间就是用高大的台基给连起来的,这正和后英房发现的如出一辙。这正是四合院的鼻祖——元代院落的标准户型。

  咱们还得说回四十年前发现的地下豪宅,这些元朝的四合院为什么会沉入地下呢?在后英房元代遗址上发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把我们带入了1368年明城墙下的谜案。

  1368年,这是明朝的洪武元年,也是元朝灭亡的那一年。徐达率领了军队浩浩荡荡从通州杀进了北京城。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带领着一家老小由德胜门一路往北就逃走了。徐达攻占下元大都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城墙,然而为什么把北城墙往南移了呢?这样无疑损失了小半个北京城的地盘。这个谜团随着后英房元朝豪宅的破除而出有了新的线索。

  元“跑跑”遭遇明“拆拆”

  元朝的城墙都是夯土堆,明朝人就在夯土堆的外面加盖了坚实的城砖,唯独这北城墙,从如今十号线的位置往南,搬到了二号线的位置。紫石砚台,上面有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的落款;红白棋子,颗颗都是玛瑙雕琢;白瓷青瓶,写有“内府”的皇家标记。这些从后英房元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总结一句话:“非富即贵”,那到底住在这里的人究竟是谁呢?

  当年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是按照《周礼.考工记》的精神设计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也就是说以皇宫的北墙为界线,南边是官场,北边是商场。而后英房所在的地方是元朝的豫顺坊,这已经快到城边儿了,可就是因为挨着积水潭,也就是当时元大都最重要的水运码头,这里无疑是一个繁华商业别墅区。

  后英房的主人,我们不难猜测,或许是一个懂得欣赏汉族文化的元朝官员也可能是一位有点才学的红顶商人。可就在1638年,徐达带着明朝军队杀进了北京城,这位非富即贵的四合院业主转身成了“元跑跑”,附庸风雅的文玩也在打包逃跑的时候被打落在地。元朝的逃跑大军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前脚跑出了德胜门,后脚自己的豪宅就被明朝的军队强拆了。有的甚至被直接盖进了明城墙里头。

  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学家在北边明城墙下总共发现了七处元代居住遗址,这又为徐达南移北城墙找到了个充足的理由——省钱。城墙可不是一层两层砖垒起来的,一般里面要填入大量的夯土,而明城墙无疑成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夯土用的是元代豪宅。这一条线上不计其数的元代民居成为了明城墙的原料仓库,索性这“豆腐渣”工程没有成为“楼歪歪”或者是“楼脆脆”,一直包裹这这些元朝的文玩古董立了几百年……

  文、图片提供/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