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陈述的是你与财之间的二元关系,而实际上,理财中有一种常被忽视的三元关系:“他不理财,财不理你”。
“他”不是你老公,而是你老板。比如,“企业年金”就是让老板替你理财的一项重要福利。
提起“企业年金”,你很可能不知道为何物,但若提起它的前身:“补充养老保险”,你瞬间就懂了。当然,这很可能是在老同学聚会的餐桌上听来的一个让你羡慕嫉妒恨的“炫耀帖”,而你并未亲身享受。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职场,“企业年金”中的企业大多指央企或大国企,受惠面狭窄,在业内有一个绰号:“富人俱乐部”。
我是怀着酸溜溜的心态来写这篇小文的,因为我也没有年金,由此你也可以揣测我以此向老板逼宫的“险恶用心”。我确实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将年金作为应享福利向雇主提出,不过,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公心——我深信这将是伴随中国转型同步的一个大趋势。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去三亚参加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家专业养老险公司的会议,此后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年金跟踪研究,对养老险公司的高管以及其客户企业的高管、年金监管部门领导,以及作为受益人的雇员进行了大量的访谈,最后形成了一本25万字的调查报告,现在,我想从理财的角度浓缩地谈几个值得进一步深思的要点。
几乎所有理财的终极指向都是养老。中国目前所有的养老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速度差”:一是变老与变富的速度差,未富先老;二是企业与机关养老金增长的速度差。这两个速度差,都存在着以年金路径解决的可能性。
针对第一个“速度差”,是要企业尽到社会责任,成为与国家社保、个人储蓄养老鼎足的三大支柱;针对第二个“速度差”,解决的思路就是在企业中广泛地建立企业年金,然后,基本的归基本,补充的归补充,“基本的”部分各家企业差不多,只让年金赛跑。
企业年金是一项企业间公对公的业务,但是,作为个体的员工也有参与空间,而不只是坐以待利。
第一,把“有没有年金”作为谈判桌上的常见问题,让老板意识到年金是留才的“金手铐”;第二,年金的设计宗旨是普惠制,人人都有权利参与,在许多私营企业中,年金只是成为奖励高管的小甜点,这个要向老板指出来;第三,企业内部民主协商是建立企业年金的必要条件,一家大型央企2007年7月就与专业养老险公司签署了价值40亿元的企业年金计划,但是内部新老员工在待遇区分上谈不拢,最后,谁都别做,就搁浅了,还有一些年轻人占主体的大型科技企业,也因退休遥远,对企业的好意兴味索然,这是还没意识到年金的重要性;第四,现在大量的人在退休后选择了一次性支取年金,用于买房甚至炒股,把这笔钱花得差不多了,才意识到了没有用于养老。
最后说说年金投资。从2004年年金市场启动以来,年金机构在投资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收益排名看,尖子公司与“副班长”都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一直处于中间位置。2006、2007年,基金大受年金客户欢迎。然而,随着股市从火到冰的无情逆转,投资者给予基金的待遇也从“闻基起舞”迅速变化到“谈基色变”,养老险公司也开始拥有自己的拥趸。
文/刘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