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藏”利润的小魔法

  今年“两会”期间,一众商业银行高管纷纷驳斥“银行暴利说”,来自监管层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更是断然否定银行暴利一说。

  至今仍受政府高度管制的银行业,不仅对民营资本存在“隐形”门槛,而且对银行利息还实行统一管理。与海外银行相比,存贷利息间的差价让中国的银行几乎不需要充分竞争就可坐收渔利。

  3月下旬是银行密集公布2011年报的月份,也是观察银行盈利走向的重要时间窗口。截至3月18日,已有深发展和浦发银行两家公布年报,分别录得63.6%和42%的净利润增幅;另外有民生、华夏、光大等银行发布了业绩快报。

  在2010年,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占了所有A股上市公司所创造的利润的将近一半。据证券分析师的估算,银行类上市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约8850亿~9267亿元,整体同比增速约为30%~35%——比起A股市场有些上市公司动辄净利润增加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情况,这样的业绩增速并不算很“抢眼”。

  据银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商业银行存在着隐藏利润的冲动,甚至作了“有技巧”的会计处理。在具体操作上,银行会将部分优良的贷款“主动降级”为不良贷款,以此相应“巧立名目”增加拨备——即为预计出现坏账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当前对“银行暴利”的舆论压力。

  由于计提的拨备会直接记入损益表冲减当期利润,因此拨备是影响银行业绩甚为显著的因素。一般而言,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会上升,银行利润就会下降;反之,不良贷款率下降会减轻银行计提拨备的压力,对利润就会有贡献。

  但拨备的调节可以是影响利润的“小魔法”。早在2006年3季度,深发展净利润猛增197%,主要就是靠调降拨备手段,而拨备前利润实际仅增长27%。

  增加拨备是银行现今阶段“合情合理”的做法。从一些分析师们看来,拨备大幅增加的背后逻辑是:由于预期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活跃度下降,市场流动性较为紧张,企业经营环境转差,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标出现反弹,因此要为“过冬”储备好粮食。

  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为不良贷款所做准备的指标之一。按照银监会的要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即“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不得低于150%。在拨备覆盖率指标上,截至2011年末,深发展为325.78%,较2011年初增加了54.28%;浦发银行则提升了120个百分点,达到了500%,处于行业内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每一元钱的不良贷款余额,对应着五元钱的损失准备金。

  在监管层看来,拨备越多,银行风险越小。除了拨备覆盖率,监管层还考察银行的“拨贷比”指标——指拨备占总贷款的比率。就目前来看,除华夏银行,其他银行都远未达标。这样一来,银行们还可以继续“打正旗号”地增加拨备。

  此前,每每有会计人士质疑商业银行有“隐藏利润”的嫌疑,但也屡次遭到银行的否认。毕竟,当银行的拨备依然“合规地”处于上行趋势时,别说统计银行“掩藏”了多少利润,连证明“隐藏利润”这一事实也尚有难度。(文/骆海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