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利光电 逆势成长 加速布局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鸿利光电,LED,照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02 16:45
鸿利光电主要从事LED器件及其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照明、背光源、汽车信号/照明、特殊照明、专用照明、显示屏等众多领域,其突出特长在于大功率白光 LED器件封装技术。
鸿利光电所生产的LED器件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星光”、“奥运五环”、“太空人”等节目;2010年,公司大功率LED器件产品在上海世博会观景点卢浦大桥上成功实现大规模应用;同年,公司产品成功应用于“广州地铁LED绿色节能示范工程”。
探究企业
LED企业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大陆约有2000多家LED生产公司,分布在LED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其中上游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商有50多家,2009年总产值超过20亿元;中游器件与模块封装制造商有600多家,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下游显示与照明应用公司有2000多家,总产值约450 亿元。从上游至下游,行业进入门槛渐低。内资LED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没有占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
我国LED封装市场的竞争呈现两极分化格局,行业大部分企业集中于生产低端LED产品,根据证监会公布信息显示,中高端LED产品的封装企业主要包括国星光电、鸿利光电、雷曼光电、洲明光电、勤上光电等中国大陆企业,以及亿光、佰鸿、宏齐等台湾企业。
面临竞争加剧格局
3月15日鸿利光电发布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25.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03万元,同比增长16.11%;2011年白光LED器件产品的销售收入达3.17亿元,较2010年增长43.34%,白光LED器件产品收入占LED器件产品收入比例由2010年的66.21%提升至77.09%。
2011年、2012年两年被业内普遍认为将是LED行业的低谷调整期,国内的LED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行业整合将成为常态。而对于像鸿利光电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这既是大机遇又是大挑战。
在过去的五年里,全球LED产业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外行业龙头陆续开始在大陆设厂。同时,国内LED封装技术不断成熟和创新。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资本进入LED行业,鸿利光电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鸿利光电虽为国内封装领域的领先企业,但受制于资金实力限制,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特别是与台湾及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在综合实力上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若本公司不能持续在技术、管理、规模、品牌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保持优势,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将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鸿利光电董事长李国平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压力很大。鸿利光电正在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力求突破目前国内封装产品低价同质化的格局。
而对于目前现有白光LED器件的业绩前景,李国平向记者透露,鸿利光电正在加快扩产步伐,公司最近购买了两三千万的封装设备。购买设备出于两方面的考量:第一,现阶段设备较为便宜;第二,产品卖价正在下降,要保住原来的收入和利润,产能必须要比卖价及毛利率下降的速度高出很多。LED领域竞争相对激烈,产品质量和品牌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产品质量是靠技术的提升和管理的严格,产品品牌的价值则体现在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两点鸿利光电都在追求更好。
加速布局照明产业
为了分担封装领域的竞争压力,鸿利光电也在积极发展照明应用。按照李国平的规划,未来鸿利光电的产业链将以白光照明为中心,业务分为三大板块:中高档白光器件、商业照明和汽车照明。
据记者了解,鸿利光电旗下拥有深圳莱帝亚照明有限公司、广州市佛达信号设备有限公司、佛山市科思佰丽光电有限公司(参股企业)三家照明公司。
鸿利光电计划将封装器件基地全部搬至花都光电子基地,将公司现有生产基地汽车城东风大道以西租赁予控股子公司广州市佛达信号设备有限公司使用。汽车照明是李国平非常看好的市场,公司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发新产品。
近几年,汽车用LED灯在近两年市场逐渐升温。现在小汽车除了前灯,其他部位的灯如尾灯、刹车灯等开始陆续用LED替换,公共汽车照明也在用LED,未来市场容量非常大。
对于未来的产品布局,考虑到汽车仪表盘灯基本上由欧司朗占据90%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一块不会涉及很多。公司将主要布局转向灯、刹车灯、雾灯和bus室内照明灯等欧司朗并没有垄断的市场,这些领域目前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是台湾企业。而汽车前大灯目前还没有形成市场,佛达已经研制了一款中高档的前灯,针对汽车照明对LED产品的高要求。
渠道建设有待时日
涉足照明应用领域必然面临的一个残酷现实:如何建立渠道。
李国平透露公司正在做建设渠道的准备工作。“专卖店这种做法我们还是担心效果不会太好,因为做专卖店成本很高,可能效果也不一定很明显。”对于渠道的建设问题,李国平还是显得非常谨慎。“可能我们会先采取代理或者加盟的形式,也不排除在某些地方采取专卖店的形式。几条路我们都会同时走,但是步子不会迈得很快很大。只有当我们确定这条路好走的情况下,才会再继续走下去。”
鸿利光电是上市公司,在布局渠道方面有资金作为后盾,但在渠道方面显然稍逊传统照明企业一筹。某封装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做渠道布局,人脉和经验非常重要,不是谁的产品好谁就能够成功。”他透露,传统照明企业涉足LED照明,选择OEM加工模式,依靠强大的销售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在成长性方面,他更看好传统照明企业,他的企业也选择帮助照明企业做一些后端的加工,自己并不涉足灯具成品的销售。
“价格和渠道是占领终端照明市场的最佳砝码,LED企业要么去传统照明企业挖人,要么做成传统照明企业的代工厂。总之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于LED照明企业的自有渠道建设,李国平也承认,鸿利光电“花了很大的时间代价”。
同时,作为过来人,李国平认为封装企业发展下游应用领域,团队可以配合,但是必须要分开管理。“封装跟应用是完全不一样的领域,对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封装讲究精细化的管理,照明可能讲究是外观、光学设计,完全不一样。”发展下游有利有弊,有些企业把下游应用领域做大,反而忽略了封装业务,但鸿利光电还是想固守住封装业务。
券商分析
兴业证券分析师刘亮认为,毛利率下滑与LED封装行业由于产能释放过快同时需求疲弱造成产品价格下滑明显的整体趋势一致,但公司毛利率下滑幅度要好于封装行业整体情况。这与公司LED应用收入占比高有关,通用照明等产品毛利率下滑幅度要慢于封装器件产品。
民生证券表示看好公司LED产品的发展前景,预计2011-2013年的EPS分别为0.59元、0.84元、1.32元,给予“谨慎推荐”的评级。
刘亮则认为,公司作为国内白光LED领军者,将充分受益于LED照明市场的启动,未来公司募投项目实施将解决产能瓶颈,但短期内行业景气程度及下游需求疲弱仍是制约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尽管业绩表现并不算好,但是头顶着“LED概念股”的光环,鸿利光电还是受到了众多基金的青睐。截至2011年三季度,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就有7只基金。
高管访谈
记者:面对LED行业毛利持续下滑的现状,成本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鸿利光电是怎么控制成本的?
李国平:鸿利光电定位中高端,管理和营销成本普遍高于同行水平。以白光为例,因为产品线较长,管理相对细化,我们非常注重产品品质,仅外观检查一项就有30-40个人专门负责。而在营销方面,我们也非常注重客户的维护,只要在珠三角地区,客服人员24小时随传随到,由此也造成了公司经营成本的高企。
高额的经营成本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鸿利光电开始努力去解决成本问题。在一些费用方面,实行打包制,逐渐控制成本。比如说某一个部门,今年实现200KK的产能,明年增长到300KK,但费用方面,可能今年100块的费用,明年的费用为110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不按比例增加。
记者:鸿利光电上市了,募集了一部分资金,请问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李国平: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并借助自身在LED封装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品资源,进一步加强LED照明器具等应用产品的生产能力。
在市场开拓方面,将推进国内营销网络建设,并继续采用直销模式,在维护和巩固与现有大客户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应用领域客户。同时努力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从而进入其全球采购供应链,提升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营管理方面,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提高公司生产经营效率。
记者:近期原材料上涨很厉害,如何消化原材料的上涨?
李国平: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支架和荧光粉等,2008年至2010年,上述原材料采购金额合计占公司产品材料采购金额的比例分别为82.25%、77.53%和76.59%。公司一方面与客户协商确定产品价格时,会充分考虑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依靠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及良好的信誉,与三安光电、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原材料供应商已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性及供应的充足性。同时,公司在保证合理库存的前提下,根据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灵活主动地进行原材料采购,以降低原材料的平均成本。
记者手记
技术出身的李国平知道,LED研发,资金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内缺乏相应的人才。这是一个令行业头疼的问题。鸿利光电的重视人才,给记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了吸引和培养科研人才,激发他们的研发热情,李国平专门成立一个技术研发中心,身为董事长的他,亲任技术中心主任。而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公司给予一定股份作为奖励,若是有人发明了新型专利,该人员可以在公司销售的每件专利产品中按比例抽取提成。这类似于作家根据书籍的销量收取版税一样,不封顶。事实上,按照法律规定,技术人员在职务工作期间发明的专利,归公司所有。鸿利光电赠与中高层的股权占整个公司的百分之十几,如此高的比例在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
李国平打破常规,将既得利益让与科研人员的做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在创新方面近几年鸿利光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