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审批周期折射出什么?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湛江市长,王中丙,批文
  • 发布时间:2012-06-04 10:38

  日前,湛江市长王中丙在发改委门口亲吻批文的照片红遍网络。“官员”总给人四平八稳的印象,而这位市长在大庭广众下的举动,看来是动了真情。真情的背后,想必巨大的艰辛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王市长在返回湛江的航班上,挥笔写下数千字的《湛江钢铁湛江梦》。在文中,人们可以看到梦想成真、终成正果的喜悦,也可以看到马拉松式审批的艰辛,还可以看到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一次次的努力和动员。一个项目审批34年,有多少官员多少次往返京湛两地?估计没人算得清。

  更有意思的是,在王市长的文章中,我们感觉到政府更像个巨大的公司。700亿的投资项目,构想由政府提出、推进由政府落实、选址由政府拍板、投资由政府接洽,最后批准由更高一级的政府决定。似乎政府是整个项目的主角,投资企业只是配角。

  地方政府用34年时间落实一个钢厂,确实不易,其中艰难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否则就不会有那忘情一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政府官员的辛苦、不能因为项目会给当地经济带来贡献,就为政府叫好。如果这样的“好”叫多了,政府这样的好事做多了,我们岂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计划经济中,政府主导一切经济活动,表面上看是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避免市场经济所谓的“盲目性”。但建国以来30余年的历史证明,政府对经济的参与越多,经济结果就越糟糕,人民生活水平就越落后。我们曾用计划经济“赶英超美”,但结果是国家陷入赤贫,与世界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这是因为邓小平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把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动员了人们的自主创业和创富精神。如果政府对此认识不清,反而对自己“管理经济”的能力洋洋自得,打算用“计划”来替代“市场”、用“审批”来替代“竞争”,我们最终又会走回30多年前的老路。

  湛江钢铁项目在34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就开始审批,到现在依然要审批,只是审批部门的名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变成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34年前地方政府的梦想,终于在现任地方政府手里实现,这只能说明,计划经济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王市长的吻,让我们看到整个广东乃至全国的钢铁产业,都是政府手中的一盘大棋。产能如何规划、在哪里建厂、上什么项目,这些都由各级“英明领导”来布局和构思。国家发改委构思全国棋局,地方政府为了在大棋局中分到一杯羹,必须前仆后继地“跑部钱进”,因拿到发改委的“路条”、批文而激动不已。

  钢铁产业如此,其他产业亦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央大笔一挥决定4万亿“救市”,结果发改委门庭若市,附近的餐馆、酒店生意爆棚。而今,经济再度陷入疲软,中央又有投资拉动迹象,发改委门口再次看见地方官员排起的长队,连清洁工都抱怨“这几天,垃圾都要多拉一车”。

  湛江钢铁项目是一个商业决策,它本该由其利益攸关方来决定。负责投资的企业要算好财务回报,当地民众要在坏境损失、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中做出权衡,而地方政府则要尊重当地民意,并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而现实中,湛江项目由政府推动,最后由远在北京的国家发改委决定,而做出决定居然用了34年。

  一个项目历时34年通过审批,简直匪夷所思。难怪王市长说,若要用一个字描述整个项目的审批过程,只有“难”。

  34年审批过程,报批者和审批者想必都换了几茬。一个项目的审查需要这么长时间,究竟是其中的问题太多,还是审批者的效率太低?如果是问题太多,那么一个34年都考虑不清楚的工业项目,其价值究竟有多大?如果是审批效率太低,设立这样的审批机构意义又何在?但又如何理解发改委一个月审批近百个项目的“高效”?

  发改委过去34年都不批准湛江项目,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因为有太多问题和风险,那为何不让民众知情?而审批得以通过,是否又能告诉民众,这些风险和问题是如何化解的?项目最终通过审批,我们不禁又想问,为何发改委34年都不能否定一个项目,背后的角力和博弈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王市长的批文之吻,吻的是GDP和地方政绩;而从他在航班挥就的感慨之作,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地方官员的艰辛。但是,我们应该通过这个历时34年的审批,反思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分配、反思发改委不可思议的办事原则,更应该反思,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是否太过主动和活跃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