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公司准生加速 业绩却垫底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基金,业绩
  • 发布时间:2012-06-04 13:22

  “现在差不多一个月就审批一个新基金公司,按这个速度,今年年底的基金公司数量就得接近80家了。”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5月30日,证监会披露,A股市场第72家基金公司红塔红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诞生了,此外英大、中原英杰华、江信、东海、华西群益、华润元大、湘财三星这7家新公司也已进入了审批程序。

  新公司会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呢?我们若把焦点对准那些近两年来成立的“次新”公司,不难发现,在它们身上,“业绩低迷”、“渠道困难”、“运营成本高”正成为压在新基金公司头上的“三座大山”。

  这尤其以纽银梅隆最为明显。纽银梅隆是2010年监管层放开基金公司审批后首个成立的新基金公司,今年以来,纽银梅隆旗下仅有的两只基金的业绩双双排在同类基金垫底的位置。

  “对新基金公司而言,灵魂人物很重要,因为基金产品少,投研团队建设、磨合等问题,灵魂人物往往对基金业绩起关键作用。”上海一家新基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业绩乏善可陈

  记者统计发现,2010年以后成立且旗下有产品发行并运作超过半年的基金公司有5家,共涉及6只基金产品,其中4只产品业绩都排在同类基金倒数。

  其中,纽银梅隆旗下纽银策略优选和纽银新动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7%和4%,分别排在同类139只基金中的第122名和297只基金中的第241名。

  纽银策略优选是该基金公司旗下的首只产品,成立于2011年1月底,截至今年5月29日,其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是亏损了23%;去年8月份成立的纽银新动向自成立以来的业绩同样是亏损了9%。

  同样的命运也表现在平安大华行业、富安达优势成长等基金上。

  “ 纽银策略优选发行之初即遭遇2011年震荡向下的市场环境,生不逢时。”这是纽银梅隆基金公司对业绩表现欠佳的解释。

  然而,归咎于“生不逢时”显然并不合适。由于对市场判断失误,过分乐观,导致基金建仓太快而使净值大幅缩水。

  其去年一、二季报的数据显示,在去年2月至3月该基金刚成立的两个月中,该基金股票仓位达到了77.4%,二季度时进一步增加至93%,在市场震荡向下的环境中,激进的操作使得基金业绩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建仓期太过激进导致大幅亏损是很多新基金公司应该吸取的教训。对一家新基金公司而言,首只产品的业绩表现至关重要。

  “第一只产品往往是股东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募集的,赚了钱还好说,如果亏损较大,对渠道的伤害往往无法弥补,很多基金公司因为一类产品伤了渠道,最后不得不通过开发其他渠道来募集。”一位业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一语道出其中的微妙。

  “行情不好,我们都不敢建仓,基本上等快到建仓期结束的时候才把仓位加到契约规定的比例上。”谈及自己公司旗下新基金的运作,上述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说。

  团队稳定性受考验

  业绩不佳,基金经理操作风格是一个因素,而对新基金公司而言,过分依赖个人的力量,投研体系建设不完备也是业绩较差的重要原因。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分管投研的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新基金公司成立,投研团队的建设及磨合都需要较长时间。

  “一般而言,基金公司会从其他公司挖来几个较为成熟的投研人员,但更多的人才是通过社会招聘自己培养。对小基金公司来说,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投研团队比较困难。”这位副总说,毕竟,在投资领域,成熟的人才还是比较稀缺,而新基金公司的加速成立,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对以人为主要核心竞争力的公募基金行业而言,团队的稳定性往往成为一个公司是否能够壮大的关键,而核心人员的出走对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往往是个打击。

  纽银梅隆基金公司在成立初期的时候,就曾曝出由于大家在理念上格格不入,以首席市场官陈鹏为首的团队几乎整体离职的事件。

  作为一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胡斌代表外方股东纽银梅隆担任总经理。在华尔街打拼十多年,胡一开始就想把在华尔街的一套理念复制到国内,为此,纽银梅隆投研队伍中三成以上都有华尔街背景,也让外界质疑其因此而水土不服。

  “在纽银从事基本面研究的均为本土投研团队,而具有海外教育与从业背景的多为量化投资研究团队,这样的组合能够将二者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到最佳。”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纽银梅隆相关人士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但至少从目前其业绩表现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的,另一新基金公司长安基金的筹备成员、总经理曹阳5月12日宣布离职,而此前国金通用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则因国金通用迟迟不能获得批文而跳槽至长安基金公司。

  新公司经营压力大

  两年前,公募基金公司总数是60家,而两年后的今天已经增加至72家,另外还有7家处于待审状态。受牌照垄断庇护的公募基金行业,如今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竞争起点上。

  “ 肯定有压力,尤其是经营层面的。”上述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说,虽然暂时比较艰难,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则是福音。“以前基金公司成长主要靠红利,但现在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通过业绩获得认可。”

  对新基金公司如何在整个行业缩水的情况下成功立足,《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三位新基金公司总经理心里都没谱,但均异口同声地承认:“业绩是硬道理。”但业绩压力之外, 基金规模迅速缩水无形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我们两只基金有10个亿规模,都是一打开就纷纷赎回。”上海另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无奈地说。

  记者发现,在新基金公司发行的运作半年以上的6只基金中,目前基金份额均比首发规模缩水了一半。例如财通价值动量混合,虽然成立半年来净值增长了10%,但相对于首发的10.6亿份,目前仅剩3.8亿份。另外,富安达优势成长、纽银新动向的赎回比例也较大。

  上述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无论如何,练内功是第一位的。

  “现在市场较差,我们只能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包括完善传统产品线,培养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这样才能等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

  他还透露,现在大家也在尝试做专户,因为专户在募集上相对比较好,而且业绩做得好,还有提成。■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