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被通缉和被渴望的人》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电影,波兰斯基,通缉
  • 发布时间:2012-06-04 14:10

  前不久,看了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新电影《杀戮》,全剧对准一个客厅,描述了两对中年夫妻为了和解而进行的一波三折的谈话。起因只是两家孩子打架,结尾时两个小孩儿和好了,但为了和解而坐在一起的四个人,却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杀戮,沐浴了猛烈的文化和语言的暴行。

  电影非常过瘾,一如波兰斯基以往的《苦月亮》《唐人街》《影子写手》《苔丝》《钢琴师》《罗丝玛丽的婴儿》。

  在列出上面看过的波兰斯基的电影时,我对这个出生于巴黎的波兰籍犹太裔小个子男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不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还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自己的故事如同他的电影,展现着几乎一个世纪的战争、宗教、文化、色情、暴力、现代传媒之下极其复杂的人性。

  童年,波兰斯基的母亲受到反犹残害,死在集中营;二十几岁,凭借导演《水中刀》名噪国际影坛;正当他成功打入好莱坞,以《罗丝玛丽的婴儿》取得巨大票房时,快临产的美丽妻子却被邪教组织成员乱刀杀害;之后,他又因强奸少女罪名在美国受审,仓皇逃亡欧洲; 2009年他参加瑞士苏黎世电影节,依然因为美国发出的为期31年的通缉令而遭到逮捕;释放后,他以近8旬的高龄连续导演了《影子写手》和《杀戮》。

  纪录片《波兰斯基:被通缉和被渴望的人》,正是以70年代为背景,集中记录了强奸丑闻的始末,反应了现代传媒对真相的巨大影响。

  片子一开始,记者和波兰斯基边吃边聊,两人都心照不宣,一个欲言,一个坏笑,言什么?笑什么?当然是那强奸官司。

  波兰斯基无奈地跟记者调侃道:我好像就没拍过电影,潜台词是我只是一个强奸犯。

  官司并不复杂,1977年,美国警方接到一个母亲报警,说13岁的女儿被波兰斯基强奸。对过口供后,双方承认的事实是:波兰斯基知道女孩13岁,给女孩喝了威士忌,与女孩发生性关系。分歧是:母亲觉得是强奸,因为女儿不满13岁。波兰斯基的说法是,不是强迫,是自愿,女孩曾经有性经历,也喝过威士忌,当时没有拒绝。

  鉴于美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允许女孩出庭,所以无法当庭对峙是否强迫。但即便如此,未成年人不管自愿与否,波兰斯基都应该受到惩罚。对惩罚双方没有异议,只是惩罚的轻重。

  恰在这时,媒体大范围卷入了。

  首先法国媒体暴露了女孩的姓名,并人肉到她的母亲是个演员。这引起公众对波兰斯基的同情,因为女孩母亲清楚波兰斯基的为人,他本来就是个“非常喜欢年轻女孩子”的人,何况波兰斯基是经这位母亲允许,单独为女孩拍照的。于是有人责问:女孩的母亲当时在哪儿?是否有意默许?这是个很有煽动性的标题,瞬间引起女性共鸣,这是集体表现有责任感母亲的好机会。还有人说,在其他民族风俗里,跟13岁女孩做爱算不了什么。更多的媒体,拿出波兰斯基10年前妻子惨遭杀害,多年前母亲死于集中营,来深入分析他的人性,他痛苦的精神世界。 当然也有微弱的声音:残忍、邪恶、内心黑暗、喜欢幼女的小个子。

  媒体左右了舆论,舆论给了波兰斯基极大的支持,所以开始时,他的律师竟猖狂到企图为他谋求无罪辩护。

  媒体更热烈地卷入了,从美国到欧洲,摄影机下不仅报道案情,深挖人性,也对准法官、律师和陪审团成员们。 在现代媒体的轰炸下,这已经是一出好戏:有才华的导演、谋杀案的受害人、正直的法官、睿智的律师、不负责的母亲……每个人,都是这出戏的演员。每个人深处的性情被鼓动起来,逐渐开始在里面起作用。

  法官早就登场了,这是个60岁左右衣着讲究的男人。纪录片里采访了当时法官只有20岁的女友,原来他同样喜欢年轻姑娘。此法官在法庭上的表现活像一个剧情片的主角,他收集和粘贴媒体报道上所有关于他的新闻和照片,这个案件已经成了他人生的电影。他在与律师的谈话中,精心地顾及媒体的看法和自我形象,他要扮演他审美里的“伟大的法官”,他开始把自己当成波兰斯基这部电影的男主角。

  开始时,因为舆论导向和强有力的律师,法官判处了比较宽松的惩罚,以不恰当性关系,判处波兰斯基90天的心理观察。波兰斯基接受了,最初也打算在“里面”呆够时间。“里面”是个危险的地方,罪犯们也有道德观,对强奸犯尤其痛恨。他的朋友去探望,感觉波兰斯基已经被吓坏了,就以拍摄电影为由耍小聪明把他弄出来,名义是波兰斯基“关系到大量的投资和大量人员的工作”。

  法官竟同意了。“不幸”的是:期间,朋友们邀请波兰斯基去狂欢节玩儿,他本不想去,但他是个喜欢朋友的人,碍于情面还是去了。他小丑般讨人喜欢的性情,让他去了一定会玩得尽兴,于是他笑着喝酒的照片被媒体登了出来,照片里,左右两边都是漂亮的女孩子。

  善良的人们突然转向了,法官看到舆论被激怒了,“我绝不会放过你的!即使你是名人!”。波兰斯基赶紧解释:痛苦的时候,有人去教堂,有人谈恋爱。当然,于事无补。

  在法官表现正义准备严厉处罚时,波兰斯基在律师的暗示下,以拍片名义逃亡法国,至今不敢前往跟美国有引渡协议的国家,于是才有了2009年放松警惕在瑞士引来了的官司。

  那个女孩长大后说,当时每天都被人问,每个人都在谈论,她根本没有时间完整想这件事,媒体每天变换着说辞,有时候觉得是强奸,有时候觉得是自愿。没有人真正为她或者波兰斯基着想。

  法官后来被调离此案。

  真相很重要,法律也至高无上,法官本应因此判断。但在媒体如此猛烈介入的时代,如何报道真相、描述真相是个重要的新问题,人们天然“感性”,易受影响。情绪和细节,以及因此引起的复杂人性,经常比真相和法律更能主导结果。这样的事情,在这一两年,国人也并不陌生。

  此片导演是个细心人,有个细节是,波兰斯基拍照时跟女孩说,照片拍坏了,光线太暗。导演调出当时资料,一切表明,当时波兰斯基和衣着稀少的美丽女孩同处一室的地方,光线实在是太暗了。

  如他的电影名《水中刀》,波兰斯基确实像是一把水中刀,温柔、危险、复杂、隐秘。事情也恰巧发生在浴缸里。但真相依然存在。■

  爱走神儿/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