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设立之初所希望达到的“高成长、高回报”目标在现在看来已成泡影。
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创业板共有128家企业上市,以其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至2012年5月30日收盘,股价上涨超过上市首日收盘价的仅有22家,占比约17%,尚不到2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过去1年中参与创业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投资者几乎难以获得“高回报”,更多的可能则是“高亏损”。
导致创业板个股上市后普遍呈现“新股暴炒”+“长期下跌”格局的原因何在?通过对上述128家公司利润增长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可发现,高增长企业缺失,以及新股高价发行过度透支股价,是创业板成为二级市场投资者“亏损板”的两大主因。
创业板成了“亏损板”
如果投资者在2011年创业板新股上市的首日买入,并一直持有至今,则其获利的概率甚至比“抛硬币”还要低。
从2011年1月7日安居宝(300155)上市开始,2011年全年共有1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以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为基准,至2012年5月30日收盘,股价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公司为106家,占比约83%。这也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上市首日买入,至今绝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
更有甚者,部分公司上市不到1年,下跌幅度就超过50%。如2011年8月上市的依米康(300249),至今下跌幅度达到57%;2011年7月上市的桑乐金(300247)和飞力达(300240),下跌幅度分别达到54%和52%。
事实上,2011年1月4日至2012年5月30日的统计区间内,上证指数从2852点下跌至2384点,跌幅为16.4%,但大市的整体下跌显然不足以解释创业板为何成为“亏损板”———同样是在这个时间段内,上述128家公司有86家的跌幅超过16.4%,占比约67%。这说明创业板2011年上市股票大幅下跌更有着自身内在的原因。
成长性缺失
通过对128家公司2011年净利润作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发现,共有91家公司2011年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的净利润实现同比上涨,占比为71%。
这也使得从利润的角度观察,出现了相当“吊诡”的现象———超过7成公司净利润增长,但超过8成的公司股价下跌。不过,如果考虑到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定位,则上述128家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令人满意,仅有2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占比约18%。
有分析人士指出,仅有不到2成的公司业绩增长超过50%是值得深思的,因为2011年是这些创业板公司上市的第一年,而在此之前披露的招股书和IPO审核过程中,这些公司大都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才得以登陆创业板。结果大多数公司都是“在招股书中看起来成长性很好”,但上市后第一年就“没戏”,那么创业板IPO审核的意义何在?这些公司描述的过去的高增长又从何而来?
以2011年5月上市的金运激光(300220)为例,公司在招股书中列示的2008—2010年度净利润分别为820万元、1184万元和2426万元,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201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甚至翻番。但到2011年,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48%。与业绩对应的是,金运激光上市以来的跌幅达到37%。
高价发行之祸
那么,业绩如果能够实现高增长,是否能令股价不会出现大跌?答案是,未必。
2011年1月上市的新研股份(300159),其基本面几乎被所有券商研究所看好,至2011年末,公司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1%。但反观其二级市场表现,公司股价从上市至今年5月30日,跌幅为44.9%。
新研股份首发市盈率(摊薄,下同)为150倍,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但股价较上市首日价格大幅下跌的更重要原因即在于高价发行,以150倍市盈率发行后,上市首日又被二级市场资金再炒高50%,如此估值之下,即使公司有良好的成长性,也难以给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机会。
2011年2月上市的东富龙(300171)则更为典型的说明,即使上市首日不被暴炒、即使公司业绩继续高增长,但如果发行价过高,股价仍将暴跌———东富龙以96倍的首发市盈率发行,上市首日未遭资金暴炒,股价在盘中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至首日收盘,股价与发行价几乎相当。而2011年,东富龙扣非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7%,但公司股价从上市以来下跌幅度仍然达到21.9%。
获利技巧:难度不亚于走钢丝
上述数据分析比较清晰的解释了2011年上市的128家创业板公司为何仅有1成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正收益。而如果要在投资前把握住这一小部分能够提供正收益的创业板公司,可谓难上加难,更有投资者表示,其难度“不亚于走钢丝”。
首先是在业绩能否持续增长上,必须作出精准判断,以识别那些“仅仅在招股书中有成长性”的公司;在以“火眼金睛”找出能持续成长的公司后,则必须期待这些公司的首发市盈率没有达到“天价”;最后,还必须寄望于上市首日没有被资金过度炒高。
尽管获利难度极高,但从统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上市首日至今能够提供正收益的22个股,其净利润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且净利润增幅绝大多数都在30%以上(见表二)。这也说明市场仍然有效,只不过是股价上涨必须要有业绩增长支撑,但有业绩增长支撑的未必全都上涨,而必须考虑诸如发行价格、二级市场估值等因素。
本刊记者 王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