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广东模式的未来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经济,广东,汪洋
  • 发布时间:2012-06-13 17:11

  “跛脚前行”谈不上科学发展,“穷帽不摘”难建幸福广东。把“穷广东”和“富广东”拉平之后,17.98万平方公里,辖2个副省级城市和19个地级市的广东省,将冒出新的增长极、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幸福广东不是少数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如果没有广大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广东就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去年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如是说。

  “跛脚前行”,谈不上科学发展;“穷帽不摘”,难建幸福广东。这是长期以来,羁绊广东发展的痛处与难题。未来五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广东这个“中国经济大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穷广东”和“富广东”拉平之后,17.98万平方公里,辖2个副省级城市和19个地级市的广东省,将冒出新的增长极、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不均衡”制造“大麻烦”

  2008年,广东省的“领头羊”广州、深圳、佛山三座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而东西两翼汕头、湛江、茂名等地的人均GDP只有3000到4000美元,山区五市的人均GDP更是少得可怜,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及肇庆的大部分地区只有1500美元左右。

  到了2010年,珠江三角洲是全国首富之地,而粤东西北部相当于中国最落后省份水平。已连续20多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的“中国经济大省”内,却仍然有3409个戴着“贫困”帽子的村,仍然有37万户、157万贫困人口。

  “富广东一定要带动穷广东。”长期关注广东发展的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说,“穷广东穷到什么地步?贫苦户一个月也就一两百元;农民家连床都没有;农民基本住草房;吃得很差……”

  穷广东究竟穷到什么地步,也是汪洋主政广东之后,最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2007年12月,到任广东不久的汪洋深入清远市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我到广东上任第一次调研来粤北山区,就是要表明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粤北山区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帮助扶持力度。”和山区干部群众一见面,汪洋就说明来意。汪洋先后走进8户贫困农户家中,了解到他们一天三餐两顿是番薯,只能吃上一顿大米饭,一个月最多能吃一次肉时,面色凝重地表示,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大家尽快脱贫。

  此后,汪洋又几次来到粤北,2010年3月,在河源,汪洋痛心地说,“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汪洋指出,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并以此把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落到实处。

  “不均衡”,往往会制造“大麻烦”。2008年,广东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公布了《专家学者群体2008年十大关注问题调查报告》,在54个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贫富差距首次位列前十,排在第七位。

  专家们指出,广东省收入贫富差距高达10倍,珠三角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财力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将越来越多。

  除了容易产生不和谐因素外,一些“穷地方”还容易陷入越穷越封闭,越封闭就越难发展的境地。

  “我们车子到了汕头的一个村庄,进去时过路费收100元,出来时收200元。在饭店点了一只鸭子,价钱却是头归头、脚归脚来算,结果吃了一只鸭子花了上千元。这样的地方谁还敢去?”一位东莞老板本来打算到汕头某村镇投资,但他去当地考察时,村民们的做法却令他望而却步。

  汕头、汕尾、潮州统称为潮汕地区,是“省尾国脚”。潮汕人被公认为是“最会做生意”的,甚至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潮汕人重感情,重视人际关系,因此与不少企业和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导致潮汕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因为排外和封闭,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一直颇受“特区不特”的困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落后于同为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也落后于珠三角的平均水平,2001年,该市经济曾一度出现负增长。而汕尾虽然地处珠三角东岸和潮汕地区两大民营经济繁荣带之间,但经济却长期徘徊在广东省比较靠后的位置,人才流失问题也相当严重。

  “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的‘内伤’,而‘双转移’战略正是在为广东多年地区发展不平衡‘破题’。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双转移’战略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看来,广东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就像广东的“寒极”,要变“寒极”为“热土”,“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汪一洋所指的“输血”,是广东省实施的扶贫靶向疗法。2009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工作安排,全省3409个贫困村、37.2万贫困户、155.8万贫困人口均落实了帮扶单位和责任人,5662个帮扶单位共派出3451个工作组、1.15万人进驻贫困村,并制订了帮扶规划和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

  通过“输血”,2010年底,广东省已有15.7万户、69.3万人脱贫,占贫困户数的42.1%、贫困人数的44.5%。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2009年增加1916元;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

  在今年4月举行的广东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汪洋强调,广东的扶贫工作需要长期化、上水平,必须把一些好的扶贫经验制度化。

  汪一洋所提到的“造血”,则是指双转移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2008年5月,广东推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

  “‘双转移’政策的八大配套文件中,其中之一是《广东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办法》,其中的主要任务是,从2008年秋季起,招收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使其免费接受3年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项及以上技能后稳定就业。”汪一洋介绍,“这样,就能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了。”

  “输血”与“造血”的并驱,在一年之内就见到成效,2009年1至5月,尽管广东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各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差异在缩小,粤东四市更是逆势上扬,GDP增速达到9.2%,在全省四大区域里增速最高。

  2011年,广东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终于显现,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

  从“升级”到“生极”

  去年年初,汪洋撰文阐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理念;今年的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汪洋再次用较大篇幅强调“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性。未来五年,这仍然将是广东齐头并进的两大方面。

  当“穷广东”与“富广东”的差距逐渐缩小,转型后的广东,也将实现从“升级”到“生极”的蜕变。

  5年前,汪洋调研的第一站清远,如今正处在实现二次跨越的关键时期,这里一头紧邻珠三角核心区,一头接壤国内市场府邸,地处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结合部,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清远自信地说,我们就是“桥头堡”!

  有“桥头堡”底气的还有汕尾,汕尾市市委书记郑雁雄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汕尾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全国各地更多的人才向汕尾靠拢。正在顺利推进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了463平方公里,给了合作区未来发展足够的空间。”在郑雁雄看来,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对发展汕尾经济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堪称为打通汕尾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

  与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一起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却较为“落寞”的湛江,则再次发力,打造“挺进东南亚的桥头堡”。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后,湛江对东盟出口贸易额激增,“桥头堡”效应已经显现。

  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告诉《小康》记者,目前湛江正奋力打造“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特色农业,特色家具,特色家电,特色食品,特色文化”。

  对于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和宝钢钢铁项目这两大被寄望于能够促进“粤西崛起”的重化工业项目,王中丙表示,这两个项目的进展目前都非常顺利,另外,湛江市政府为这两个项目打造的配套工程也基本完成。“比如投资近40个亿的鉴江供水工程,把淡水输送到东海岛钢铁项目安全水池和红星水库,全长39.46公里,今年年底就可以供水了;投资21个亿左右的东海岛跨海大桥以及疏港公路,大桥在两年前已经投入使用了,疏港公路今年6月可以全线通车;茂湛铁路今年年底可以通车……”

  湛江也是汪洋调研次数最多的地级市之一,汪洋希望湛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努力实现“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目标,并强调要“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

  如果说清远的转变,能够加快粤北地区发展的脚步;潮汕人的豪情,能够激发粤东地区奋进的步伐;湛江的崛起,能够加速粤西赶超的动力,那么珠海模式的逐渐成型,则是广东一个个新增长极上颇具活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兴奋点”。

  “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珠海的城市定位曾经在摇摆不定中错过了几十年,除了定位失误之外,“珠澳合作”长期无实质进展也是珠海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珠海在反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出路。

  2010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千呼万唤始出来”,大桥在三地中扮演“一国两制交汇点”“粤港澳合作结合点”的重要角色。珠海将调整规划,以便交通、产业布局和旅游等方面能够与港澳地区衔接。港珠澳大桥和横琴新区成为了珠海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横琴,号称为珠海特区中“比特区还特区”的地方,此时,推土机、挖掘机等机器轰鸣,建筑工人正顶着南方的烈日,干得热火朝天。

  “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商务区项目都已现雏形,但建筑主结构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封顶。”参与建设的广东省水电水利三局建筑工程师张明告诉记者,近一年以来,他们主要是在建横琴交通主干道,横琴片区首期17条总长超8.5公里市政道路动工建设,目前已累计填土200多万方,完成大部分软基处理工程,地下构筑物施工,今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分批次完工,今年年底除330米高标志性塔楼外,其它所有建筑单体实现结构封顶。

  毗邻港澳的横琴岛相当于一个类似于香港的“自由贸易区”,从境外进入横琴与生产有关的货物实行备案管理,给予免税或保税,而设在横琴的企业之间货物交易将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比特区更特区”的优惠政策,给经济发展一直低迷的珠海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与澳门方面建立了澳大校区、中医药产业园、政策交流三条直接沟通渠道,在建的澳大校区、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珠海市委常委、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珠海还用200万年薪从新加坡引入了一位高科技人才。

  珠海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可圈可点的,早在10年前,珠海市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珠海市环境保护“八个不准”的规定》,规定不准建设有大烟囱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市内的噪声不准超过四十五分贝,等等。

  珠海独到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型。去年4月,汪洋到珠海进行专题调研时说,“珠海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最辉煌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努力努力再努力,抓紧抓紧再抓紧,真正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珠海模式。”

  今年4月,汪洋再赴珠海调研时,强调 “‘十二五’崛起看珠海”,在汪洋看来,珠海这些年发展的宝贵经验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注意改变传统的招商模式,形成了产业集聚;二是既重视经济发展规划,更注意环境可持续发展,克服了“唯经济中心”的错误思想;三是既关注当前建设,又考虑长远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一分田”,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四是既用人才建城市,又以文化促和谐,市民对城市有归属感,城市对市民有凝聚力。

  珠海的四点“成功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幸福广东的“发力点”和“科学发展方向”。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刘建华 广州、珠海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