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饷百害滋生,吃走了国家诚信,吃走了政府权威,吃走了公众信任,吃走了社会公平,是种种腐败现象的公共基座。根除这一毒瘤,制度设计的意义要远远高于道德呼唤
近段时间,古往今来并不罕见的“吃空饷”现象因为一南一北的两根导火索而瞬间爆燃,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口诛笔伐以及新一轮有关公务员考评滞后和管理缺失的大讨论。有舆论将其归因为官官相护,也有舆论将其归因为权力异化,更有有心人士搜索出近10年来全国各地的“吃空饷”事件,从而佐证山西女商人吃空饷15年变身副县长和浙江永康市自查自纠192名吃空饷者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曾因“娃娃公务员”而闻名全国的宁夏同心县某县领导将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招工,5岁转干,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公务员,而山东省早在2007年就清理出涉及此类违规者达11858人,这两个极端的数字以及蔓延愈广的“吃空饷”范围昭示着此病已成官场的疑难杂症和制度顽疾。
“吃空饷”屡禁不绝的原因似乎很复杂,这里边既有亲亲相隐的情感基础、中庸之道的文化传袭,也有看上去很美的利益诱惑,说到底,空饷难禁是因为确实好吃,膀不动身不摇,不像贪污受贿那样承受心理重压和制裁风险,只需在电脑报表上多敲上几串人名,而且由于“吃空饷”很难独自完成,因此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又少了被人不齿的难堪,多了法不责众的安慰,何况纵观全国既往判例,尽管吃空饷的实质无异于利用公权实施诈骗,尽管依据我国刑法规定骗取公共财物20万元以上即可判处无期徒刑,但“吃空饷”的当事人和主管领导至多一免了之,尚无因“吃”获罪的先例,于是,政治、名誉、职务、经济,全线过低的违规成本造就了前“吃”后继的“空饷”大军,绘成了一张表情丰富的官场现形图。
以目前全国范围内“吃空饷”的广度和力度,再去探求数轮“三定”(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后人员为何不减反添,纪检部门为何总是在舆论发酵后姗姗来迟,“吃空饷”者中为何竟有服刑人员已无实际意义,因为相比进入深度破冰的改革而言,求证一名公职人员是否在编在岗实在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各地如此大规模、大跨度地存在“吃空饷”问题有力证明了权力寻租与权力合谋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据报道,早在2004年,金华市(永康为其下辖县级市)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效能革命”建设,主抓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在编不在岗”等弊病,但一直收效甚微。永康市纪委工作人员坦言:“虽然以前也开展过类似工作,但从未采用过公示这种公开的方式,也从未上升到市级重要工作的层面,结果都不彻底。”
此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空饷屡吃不绝的症结所在。只要政府未将“吃空饷”问题提升到如不迅疾制止便可能政息人亡的高度,并依此要义进行相应的法律设计,从而形成内力惩戒、外力监控的预防机制,那么,“吃空饷”现象就会像很多热点事件的运行规律一样,待公众关注度衰减之后,待网友骂声静寂之后,一切照旧,既得利益者仍会吃得满嘴流油,罩在黑幕之下的戏法仍会变得出神入化。
空饷百害滋生,吃走了国家诚信,吃走了政府权威,吃走了公众信任,吃走了社会公平,是种种腐败现象的公共基座。根除这一毒瘤,制度设计的意义要远远高于道德呼唤。“吃空饷”就像多米诺的第一张牌,当它倾倒时,接下来就是一片狼藉;当它屹立时,后面连起的就是一道城墙,所以有理由相信,“吃空饷”不再是疑难杂症之日,便是我们的政清人和之时。
文|马宇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