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开始的日本对外军售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日本,军售,武器
  • 发布时间:2012-06-13 17:20

  日本松绑武器出口的做法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然而缘于周边国家对日本极为敏感的关注态度,日本通过军售打开武器出口之路并迂回提升军力的方式,或将面临多重阻隔

  据日本共同社3月23日消息,日本政府近日初步决定,将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向菲律宾提供相当于武器的巡逻艇。日方已在23日东京举行的两国副部长级战略对话上告知了这一计划。

  报道称,这种巡逻艇由于装甲得到了坚固,被视为“武器”。去年12月,日本放宽武器出口限制,使得以“国际贡献”为目的向他国提供武器成为了可能。外务省表示,如果提供巡逻艇一事正式敲定,将是日本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后首次向他国提供武器。

  战略政策大幅调整

  日本之所以能向菲律宾提供相当于武器的巡逻艇,与去年12月的大幅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有关。

  2011年12月27日,在反对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的社民党退出执政联盟后,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决定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来自日本的解释称,这一决定将调整此前实际上全面禁止武器出口的方针,转而允许日本企业参加国际武器联合研发和生产,并允许为“和平”及“人道主义”目的出口武器。

  长久以来,二战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邻国,均将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视作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紧箍咒。日本也通过承诺禁止武器出口,展示其公开宣称的和平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界对于它再度军事化的担心。

  不过,日本自卫队对放弃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定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日本工业企业和国会鹰派成员长期以来也一直试图取消这个禁令。1983年,该原则被修改为同意在一定条件下仅向同盟国美国提供武器技术。在日美开始共同研发拦截导弹后,日本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允许向美国出口导弹。但两国在2006年的换文中明确规定,未经日本同意,美方不得将导弹用于其它目的或提供给第三国。

  而去年年末的变动则是日本政府40多年来首次根本性放宽武器出口标准。新规定的内容包括:同意日本参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北约国家合作开发、生产武器;容许对外提供以和平、人道为目的的武器装备。

  尽管日本官方强调新标准仍维持“武器出口三原则”,并称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是基于和平国家的基本理念制定的标准,除此以外的出口仍将继续谨慎对待,但坊间多评论日本此举意味着防卫政策的重大转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廉德瑰则将日本的战略步骤上溯至2010年12月17日,那一天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对日本今后5到10年的防卫政策进行了方向性调整。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中,武器输出限制由严格转向宽松。

  按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李秀石的说法,2011年版的新防卫计划大纲等日本官方系列文件表明,以“构筑动态防卫力量”、实施“动态遏制”为核心的日本新安全战略已然成型,在此战略框架下,完成日本从“专守防卫”向外向型防卫的转变,推动日美同盟关系进入对等、互利发展的新阶段,开启自卫队全面参与亚太国际安全合作,成为日本政府的现实要求。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再强调“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而日本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方向进行了相关调整,或试图“联美制华”。当然,一个现实情境是,在中国国防实力增强的前提下,日本或许始终感觉压力不小。

  对华防范心态作祟?

  近几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菲律宾等国家矛盾突显,似乎让日本看到了一线机会。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曾说:日本与菲律宾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战略利益,可以共同对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贡献。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向记者肯定了日本意欲突破相关限制的意图。周指出,缘于本国没有大规模的军队,日本军工企业长期以来处于相对萎缩状态,日本希望通过对外武器出口复活军工企业。“武器出口三原则”对日本军工企业曾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限制。在此限制下,日本军工企业不能凭借其资金和技术在国际合作研发与生产武器的过程中获利。加之日本连年削减防卫经费,军工产业无力进行充分扩张。

  研究日本防卫政策的李秀石注意到,日本更希望通过军售渠道向世界证明自己成为“普通国家”的愿望,以及有能力与大国抗衡的决心。在日本看来,中印俄等周边国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正在发生相对变化”。随着中国与邻国间的渔业纠纷日趋增加,中国海军和渔政船队频繁行动,日本或许认为,有必要保持对中国舰队活动的高度警惕。

  在周永生的观察中,日本现在的对外军售以“维护和平”为名,以防御性军品销售为开始,逐步渗透至多领域的军品外贸。相比之下,日本国内反对党和民间人士的反对,显得毫无力量。而突破了法律限制,日本在对外军售方面则更为“畅通”。

  持续干预南海争议

  作为海洋国家,日本也有其自身特点。在日本问题研究者廉德瑰看来,海洋国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向来较重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挑战,并主张海洋国家结成联盟,以形成大陆边缘地带对心脏地带的包围网。在这种框架下,日本的海洋派把中国作为来自大陆挑战的主要国家而进行防范。

  以此为出发点,东南亚的地位则十分重要。作为战后日本投资最多、经营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地区,东南亚也是日本经济的重要原料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日本或还认为,如果中国完成了国内现代化进程,定会积极通过东南亚进入世界海洋的通道。如此一来,日本在亚太经济圈内或将进一步被中国赶超,并面临被甩掉的危险。日本曾积极参与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经济伙伴协定(EPA)”,力图在相关地缘问题上占有先机。

  2010年以来,日本先后在多个地区会议上配合美国推动南海争议国际化,并支持南海主权声索国对华施压,以图在东海争议中取利。正如周永生所述,日本向菲律宾出口军品,并派军事人员培训菲军,而菲律宾在南海与中国有激烈争端,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已经开始用军事手段介入了南海纷争。”

  或许,日本意欲通过菲律宾来牵制中国精力,以便减轻其在东海的压力。加之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和政治关系上联系紧密,日本也许有被边缘化的危机感,因此很可能通过军售挑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内外合力促成军售

  尽管中日两国贸易额已经超过3449亿美元,但很明显,中日之间的感情似乎并没有随贸易额的增加而加深,而过去的历史问题与当下的领土争端问题则成为双方交流最敏感的“点”。

  旅华日本观察人士加藤嘉一曾对记者称:受和平宪法约束,日本无法成为所谓的“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2011年,野田佳彦上台时,曾呼吁日本政界结束争斗,全力关注国内民生与对外关系。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过程中,日本需要找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在自然灾害的深刻影响下,日本相关产业亟须恢复。

  从这一点来看,通过军贸出口的方式提振国内军工产业的信心,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建立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军民结合的军事工业体系。这些企业能独立研制和生产主要武器系统,其自行研制的各项武器系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日本近来财政趋紧,原本受限于和平宪法的自卫队军购需求被进一步收缩,产能利润的驱动要求日本军工企业打开对外销路。面对企业要求出口的声音,日本政府顺水推舟,放宽了限制。恰逢各国削减开支,全球军工产业迎来买方市场。这个机会对于日本军工企业来说,焉能不及时抓住?

  曾有机构预估,如果日本介入国际军品贸易,便可控制军用电子设备市场的40%、军用车辆市场的46%、航空航天市场的25%-30%和舰船市场的60%。

  专注日本问题研究的学者李文对记者分析称,从当下情境来看,日本的政治家包括首相野田佳彦或希望通过军售的方式显示自己对华强硬的立场,以平衡日本内部政治力量间的矛盾,转移国民视线。

  李文称,中国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对此,一些日本人心理难以接受。在此心理的外延下,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中日钓鱼岛争端乃至半岛问题上中国的相关态度,都对一些日本国民产生了相对影响。于是,对华强硬就成为野田政府的选择。

  小动作影响大格局

  去年“武器出口三原则”松绑,今年日本即开始对南海国家军售,坊间纷纷猜测称,在中日东海及钓鱼岛问题日渐尖锐之际,日本此举意在将武器出口作为制衡中国的手段之一加以运用。

  李文判断,对外军售的口子撕开,意味着日本和平宪法的第九条被突破。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在第9条中规定:日本国放弃一切战争、不保持任何战争力量并宣布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坊间向来认为,“第9条”对于保障甚至推进世界和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政府不断期望能够重整军备,重返世界大国政治舞台,“第9条”就成为有效阻碍。面对严格的修宪程序与国内和平民意,日本政府选择了运用国家权力从实质上改变“第9条”含义的途径。并希望借助军事交流提振本国影响力,最终达到重返国际政治核心舞台的目的。

  可以研判的是,对外武器出口被放开后,日本在工业制造及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可即刻转化为武器产能,国防承包商得以进军新市场,不仅会盘活国内军工业、抢占国际军火市场,更能带动出口,改善国内经济状况。不过,国际军火市场的博弈远非优质武器就能决定的,背后还有着国家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多重魅影。况且,一旦大规模冲进国际军火市场,是否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也是日本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由于周边国家对日本极为敏感的关注态度,日本通过军售打开武器出口之路并迂回提升军力的方式,或将面临多重阻隔。尽管日本从心底热切期望国家正常化、军队正常化,但是如何修补历史裂痕,并在现实中构筑充分信任的周边关系,依旧是摆在日本政界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这个意义来说,出售一艘巡逻艇乃至一艘日向级准航母的作用,可能还需要仔细斟酌。

  (图说)

  攻守兼用? 多年前,日本便与美国联手,在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展开合作。亦有声音认为,导弹防御系统并非一味“防御”,它更是一种攻击性武器系统。

  文|特约记者 齐岳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