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团就是一个世界,一部电影亦然。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这就是《交响人生》带给我们的梦想
偶然听说《交响人生》这部电影,当时犹豫丛生。因为这样的名字未免目的性过强,难道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会看着吃力?还是只适合文艺青年消磨时间?这样的电影可不一定接地气,我不愿意为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烛光晚餐浪费时间。
情节也的确荒诞。失业多年的俄罗斯音乐家们冒名顶替来到巴黎,他们手艺生疏,有的惦记着做小买卖,有的盼望着见到昔日盟友,有的打算重振艺术魅力……合作对象却是一位法国美女小提琴家安娜.玛丽.雅克,与退休的指挥安德烈.彼得罗夫千丝万缕、往事如烟。不管看之前还是看之后,编剧的痕迹难以抹消。所以去巴黎之前的情节铺垫,我看得非常不集中精力,就当是对面一人扯闲篇儿,不时对其中的玩笑哈哈两声。
但电影悄悄埋下的伏笔却让一次快成喜剧的冒险渐渐卸掉了我的心理防线。这个伏笔表面上是美女和指挥的微妙联系,他一看到姑娘的照片就心事重重,实际上他并不是为此制造骗局。而是同谋的前任领导伊万.加夫里洛夫不断搅和又毛遂自荐,抖开一个个包袱。这一下就展开了影片深长的源头。他们俩为什么这么大矛盾?前苏联时代,指挥大师安德烈向来以工作为重心,曾经闻名世界;领导伊万一贯以命令为中心,过去耀武扬威。如今都不在其位了,原则冲突却丝毫不减,恰恰说明两人内心的纯粹,都不是出于一己之私的算计。
电影一真诚,观众就入套。
即使到了巴黎,伊万还是直奔衰落的法共中央慷慨陈词,安德烈依然操心着乐队如何保证排练。而那些自由散漫、稀稀拉拉的乐手,在繁华的巴黎没忘了告诉家人该办的事情一个不落。这样就相当于把诸位的人品介绍给了观众,为第二条线索立下了牢固的人脉。
小提琴家安娜同样是个有理想、凭直觉的人物,一听说指挥是安德烈,就不顾养母吉莲娜的阻拦,笃定上台。两个主角从此站在了一个战壕里,矛盾、麻烦再多,却让观众的内心光明一片。
第二条线索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顺理成章地与小提琴家身世结合在一起,看似有点俗不可耐,如果现实中发生这样的事,可能会被看成炒作,毕竟同情心是一回事,演奏好坏是另一回事。不过点滴身世和乐曲所一致反映的巨大天真,反而产生了地动山摇之感。
看本片之前,我已经许久不听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协奏曲了,原因一是太熟悉,二是不再满足于煽情。看过本片之后却难以遏制再次一听的冲动。柴可夫斯基本人的命运和电影异曲同工。他是个心里有童话的人,每到乡下都要准备些银币,随时奖励缠着他的小朋友。他在世时饱受同行责难,批评他的同性恋,抱怨他的作品西方化,小提琴协奏曲完成后在国内外均遭到不少专业人士的刁难。当时的小提琴家奥尔认为不可演奏,拖了两年还希望修改。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说:“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但柴可夫斯基从不放弃,“对于一部作品,特别是新作品来说,被别人不闻不问是最糟的命运了。评论家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不写。”如今这部有着芭蕾的唯美、气息宽广、色彩忧郁、气氛热烈的作品名列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成为全世界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经典版本不胜枚举。
《交响人生》后半段,小提琴家安娜看到指挥的欲言又止、乐队的笨手笨脚已然大失所望,勉强排练中带有相当的不屑。但是一两位乐手的宝刀不老又令她大开眼界,恢复信心。这时候,小提琴家与指挥的秘密逐渐揭开,可谓压断观众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事情本身也没有多么惊人,但身世真相的公布与冒充莫斯科大剧院彼得罗夫管弦乐团的骗局被发现“并轨”,戏剧性非常到位。得知父母即使身陷集中营也要燃尽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热爱时,俄罗斯人的苦难命运已经在姑娘手指尖沸腾如西伯利亚的漫天飞雪奔腾不息,荒废技艺的乐队也有如神助,同时伊万在危急时刻赶到,勇敢地将骗局泄露者挡在音乐厅之外,为朋友违背原则的激情冲向夜空,情、景、乐交融……俄罗斯人和每一位观众的交响梦,终于圆了。■
炎炎/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