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请勿操之过急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B股,中国股市,市场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8-06 15:20
不干预市场是证监会的政策取向,但最近监管层还是有点急了,接连出来喊话,希望无休止的下跌能够至少缓一缓。中国股市为何跌势不止,与国际上大多数股票市场的表现背道而驰?为何市场最近出现批量个股的恐慌性下跌?这些确实需要反思。
可以说,去年底来证监会推动的系列改革大方向还是受到市场欢迎的,特别是对证券犯罪零容忍的态度,以及对内幕交易的大力打击,都是让市场重归“三公”的重拳。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个地方是保留、甚至加大了行政干预:一个是对新股上市首日表现的控制,一个是对绩差股的市场交易规则。这两块都是所谓投机炒作之风较盛之处,也是被监管者视为必须大力、及时纠正之所。想来是为了加大措施的效果,因此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等市场投资者自觉地走向理智,而是更多采取地采取了行政措施、以求达到立竿见影的目的。
B股和ST股票两大板块的持续大跌走势,折射出了操之过急的措施给市场带来的负作用。
对B股而言,重要的是解决其出路,为这样一个已经不死不活的市场找到希望。以前还有官员提过B股市场解决之事,提过解决过程不让投资者吃亏,但突然都收声了。现在,B股似乎已经被搁置起来了,有让其自生自灭的意思。特别令人吃惊的是,在新的退市制度中,在征求意见稿之外加了将成交量的退市标准毫无折让地适用于B股这样一条新规。当时笔者还戏言,说也许这样就不经意地解决了B股的出路。因为当时查了一下多只B股的历史数据,成交量都非常稀疏,按此规定都将退市。但笔者当时确实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想到硬加入的不合理的退市规定,让B股投资者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B股投资者的群体太小,对着最后的定稿,只能是被动接受。
如果要避免B股杀跌局面再度出现,承认历史、承认现实,让B股的退市规则与A股有所区别,是不二的选择。现在让公司回购,也有公司有停牌想对策,但这样一个市场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在退市规则修正之外,最根本的给B股投资者以出路。
至于ST类公司被划至风险警示板的做法,更令人不解(所幸深交所没跟随)。对公司经营的风险警示,已经由ST,*ST标识出来了,投资者可以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何需再设风险警示板,并设置异常苛刻的交易规则:涨1%跌5%,买入量不超过50万股,这不明摆着把ST公司往死路上推,这样的结果基本可以想象得到:股价易跌难涨,价格低于面值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最后直接达到退市标准。
公司沦为ST,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经济周期的成份,也有政策变动的结果,有经营者、股东的水平、操守等,如果因为ST而被归入异类,打入难以超度的境地,对上市公司极为不公。国际上500强的公司还有不时亏损的,行业的周期性波动谁也逃不掉。公司业绩差了,可以降档交易(何况ST已经降为涨跌幅5%了),可以降市场交易(今后可以完善),但千万不能歧视。一旦有了歧视性的做法,就偏离了市场的“三公”精神。
一般投资者是不适于投资ST股票,但市场最大的好处是给投资者以充分选择,也尊重投资者的选择。成熟市场里,也有不少投资大师都有垃圾股里掘金的经历。不能因为投资者喜欢在此淘金,便一概否定。即使有人喜欢在里面投机,也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视作异端,要强行扭转。
因此,什么是市场化?最大的市场化便是尊重市场,尊重投资者,尊重市场的方向,尊重投资者的选择。如果是规则让大家偏好投机,那就修改规则(有原则地),让大家看到没有回报的投资是没有出路的;如果是因为社会等因素让大家愿意在垃圾股上打转(地方政府、上级部门的搭救),这就超出了市场监管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了,需要集全社会之力来加以系统性改造。
我们已经面临较多的行业变数,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如果能保持市场运行的相对稳定,在坚持改革大方向的同时考虑资本市场本身的特点,则各方期盼的理想的证券市场会更早一点来临。
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