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的几大软肋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沪深两市,A股,民生银行
  • 发布时间:2012-08-06 16:27

  银行板块在A股中是个极其特殊的群体。首先在企业属性上,除了民生银行一家外,其它几乎都是纯而又纯的国有控股背景,总市值排名前五大国有银行甚至是央企的独特身份。整体而言,这在其他板块中,真还不多见。

  在沪深两市总市值排行前12名中,银行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分别是工行(2)、建行(3)、农行(4)、中行(5)、交行(11)和招行(12)(括号内系沪深总市值排名);少数如工行的资产规模等,甚至可以排进全球同业前10名。

  但流通股份大了之后,就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大笨象”,极难炒热,更难炒高,这是银行股的第一大软肋。正因为极难炒高,故除了中央汇金和早期一些公募基金曾经买过一些银行股之外,个人投资者和其他的机构,几乎不碰银行股。道理非常简单,太缺少“赚钱效应”。

  “银行第一股”深发展,当年是由6家“蚊”型信用社合并而成。当初上市时的流通股本仅有4374万股,总股本是6414万股,连1亿的股本都不到。现在工行一家的总股份就高达3493亿股,流通股份2625亿股,没法与其同日而语。深发展在上市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被炒得虎虎生威,但A股自从第二只银行股上市后,热炒银行股的神话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个软肋是,严重缺少故事与想象空间。除了深发展当年被热炒过一些似有或无的故事以外,其他的银行股几乎天生就严重匮乏能够产生故事的“基因”,故银行股从来就缺少利好传闻。各家券商、基金仅凭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就可轻易将各家银行下一季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等,分析得透彻无比;再按照行业平均估值(PE),很容易推知银行股现有的估值水平是否合理,有无高估或者低估,可谓“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连讲故事的土壤都不存在,更遑论炒作它的借口或契机。

  第三个软肋,因为每一家银行都是股份大得惊人,总股份一大,就极不容易再玩送红股、或转增股份之类的骗人游戏。A股长期都是投机文化占主导,特别喜欢“高送转”股份。但所有银行因为股份庞大的缘故,连“低送转”都做不到,自然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般投资人更不喜欢。

  四、尤其喜欢集资圈钱。银行股此举有自身与监管政策规限两方面原因。过去十年,央行货币供应量急剧放大,应该是百物腾贵的主要推手;当然国内经济在此期间,大致保持9%至10%的增幅。经济总量47万亿(人民币,下同),货币供应量90万亿。这么庞大的货币流动性,都要通过银行来融通。

  与此同时,各家上市银行差不多隔上一二年,就要在资本市场(含股市和债市)集资一次到多次,这已经成为银行股的例牌,融资额动辄数百亿之巨。除通过在股市配股方式再融资以外,还通过发行多名目的次级债等形式加紧圈钱抽水,总之就是要圈到钱。

  这些年,为了支持经济增长,也为了银行自身资产规模与盈利的同步扩大,不输给业内其他兄弟,银行每年一方面拼命放贷,二方面拼命吸收存款、三方面拼命融资,以确保或满足银监会:一、有关“存贷比”的考核要求;二、有关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比率的考核要求。因为多多放贷的基本前提就是,银行的资本金必须要相应的够多,否则太容易不符合银行“资本充足比率”的考核要求。

  上述考核指标,既有“巴塞尔协议”不断提高的要求;又是银监会警钟高悬、且不可逾越的两道“红线”,更是与银行存款、信贷规模扩张和股市融资密切相关的三大核心问题。银行不时在股市张开狮子大口,牛市期间投资人尚可勉强接受。每每熊市中,自然就会遭到市场竭力反对。如此,其股价焉能好?

  五、去年银行盈利奇好,却依然难获机构青睐。近两年是内地紧银根的年份,银行对于贷款的定价能力却显著提高;各家银行都赚到盆满钵满。去年银行平均的盈利增长在30%以上,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同时,大把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奇缺,极度喊渴。

  钟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