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明年的政策“手筋”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12-14 10:10
重要性日益突出
30年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保持30年平均9.5%左右的经济增速。总结过去30年,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因素有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提升、科技进步、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变革释放的活力。
两个30年过去了,下一个30年又会怎么样呢?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之余,但也要看到各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会有所变化。
人口红利的作用在迅速的消减。人口增长减缓,老龄化趋势加速,大约到2030年,人口红利因素将荡然无存。
中国香港早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一、二线城市也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广东、江浙大部分地区和不少二、三线城市,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全国整体也超过了工业化中期的水平,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力度将逐渐下降。
摸着石头过河30年,改革到彼岸了吗?显然没有。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正站在河中间。近岸时可以浅尝辄止,但现在改革的难度是越来越大。容易的已经改了,现在还要改,触动的将是更深层、更根本的矛盾。一段时期内,制度变革的贡献也会减弱。
城镇化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城镇化提高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可以永远的发挥支持作用,城镇化是有阶段性的,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红利
1992年实施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07%。按照这个速度,要提高到后工业化阶段的80%的水平,至少还有30年才能显著地享受城镇化的红利。
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是3266美元,刚刚超过了3000美元的台阶。3000美元之前,是工业化在带动城镇化。达到3000美元之后,工业化开始稳定并减速,城镇化将会加速。相应的带动城市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与人口的峰值相比,中国就业人口的峰值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但是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保证了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供应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意味一千三四百万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六七百万的城市劳动力供应。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目前,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是农村人口的3倍多。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随之增加。按照现在的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差距,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点,社会消费会提高略多于一个点。
农村人口进城,对于住房的需求高于原来的居民。或租房,或买房,他们总是要消费住房的。如果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点,就是约四百万套家庭住宅,每年三四亿平方米的需求。还有配套的市政建设,可以想象未来30年,二、三线城市、县城的房地产开发、建筑、市政等相关行业将有持续的发展。
明年的政策“手筋”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很多的重要思路,都和城镇化战略有所关联。比如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区域发展、三农发展、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等,无一不与城镇化紧密相连。
另外,城镇化对调结构的作用也很大。城乡二元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滞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就会加速其消亡。城镇化进程还影响三大产业的关系,也是调结构的关键环节。
城镇化这步棋,确实是未来发展的“手筋”。城镇化这步棋活了,中国经济的大局就活了大半,但也不能指望其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一些拉美、非洲国家大概在1000~3000美元收入时,城市化水平急剧提升,而城市管理、就业等配套政策都跟不上,造成城市高失业率、贫民窟、社会混乱等各种矛盾激化。
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应该是一个适度的加速发展,大概会比过去的平均水平略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从中既看到要加快发展的设想,同时表现出稳健的态度。
中国已经保持了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将高速增长期保持长一些,对中国利益重大。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时,对于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也出现过争论。以池田勇人和下村治为代表的政界和学界人士提出了高速增长论,并得以执行,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扩大消费,继续了10多年的“黄金增长”,为日本经济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中国今天的情形与日本当年有点相似,而且政策措施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要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城镇化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且由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当年日本,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会更显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