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80%港口机械产量和新加入海工大军的一员,振华重工正迎来自创建以来的最大变数:中国上市公司年龄最长的总裁管彤贤功成身退。
接过其接力棒的将是现任振华重工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学增。
这是一家被深深打上“管彤贤”烙印的国际性企业,失去灵魂人物,下一步要怎么发展?尤其是此前深陷迪拜债务危机泥潭的这家企业正处于由港口机械转向海工的关键时期。
送“管”迎“康”
现年76岁的管彤贤在创立振华重工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1992年,是年59岁,仕途并不“得意”,觉得壮志未酬的管彤贤毅然决定下海从商。
“高龄”创业的决定拉开了管彤贤传奇的帷幕。创办振华重工的前身振华港机时,公司注册资本仅有100万美元,此外就是3间简陋的办公室和十几个工作人员。
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完全被欧美、日韩产品垄断,管彤贤的竞争对手包括德国克虏伯、日本三菱、韩国现代等知名品牌。在新加坡市场上,振华港机曾经5次投标不中,但在管彤贤看来,卖出去的产品才是最好的活广告。管彤贤在1992年底向买家加拿大温哥华港卖出了第一台集装箱起重机,这一举动差不多把全世界港口的目光给吸引过来。
自此,振华重工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16年后,管彤贤发现生产港机,公司已触到了天花板,他又惦记起了海洋重工。“转型海工一方面是因为在港机领域内,公司的份额已达78%,上升的空间有限;而海工领域内,公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做海工的基础。”海通证券叶志刚分析。
不过,在振华重工这个转型关键期,管彤贤却选择谢幕。
12月6日,振华重工董事长周纪昌在上海宣布,管彤贤由于年龄原因,提交辞呈不再担任公司总裁职务,董事会审议同意管彤贤先生辞去公司总裁一职,并经提名委员会审核,董事会已聘任康学增担任公司总裁。
振华重工内部人士12月9日对《投资者报》表示,公司暂时会处于平衡过渡期。
康学增此前并未受到公众关注,这是因为他未在上市公司中担任过要职,但在交通系统内,他并非默默无闻。康学增出生于1958年12月,是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此前,他任职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具体职位为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等职。
转战海工困局
接过这一棒,康学增肩上的任务并不轻松。尽管在此前管彤贤的初步经营之下,海上重工业务已经开始成为业绩增长亮点,但眼下振华重工也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相互压价现象严重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增多等原因,公司产品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降现象。此外,去年高价储备的钢材,估计要到明年初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导致公司在2009年全年的成本陡增。
据悉,2009年的合同已经到手,振华重工要研究的是2010年传统产品订单会下降,但未来目标是总产值比2009年再增长50亿元。而振华重工将目标转向海工,计划在2~3年内,让海工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绝对值在30亿~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装备将占公司总产值的80%以上。
海工领域的竞争比预想的要激烈得多,港机利润进一步下滑,康学增“空降”振华重工,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振华重工处于净利润迅速下滑的状态,扭转下滑趋势,以及如何增盈,都是康学增当前工作之重。根据振华重工2009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1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7%,净利润为1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3.57%。
振华重工人士透露,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海工的业绩还未被纳入公司业绩当中,此外,去年5亿元的汇兑收益,今年则没有。
瑞银证券分析师黄翔认为,虽然振华重工改善了财务管理,但集装箱吊车业务的表现更加低迷,重型海工机械业务确认收入的速度放慢,“这促使我们下调了目标价。我们同时将评级从‘中性’降至‘卖出’,原因是盈利前景变差和估值偏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