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读券商报告:只看逻辑,不重结论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14 11:16
  “这家券商的策略分析不怎么样,你要做投资,还是要参考中金公司的报告。”在某券商策略分析会上,一位参会嘉宾兴致勃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把中金公司每天发的券商报告给《投资者报》记者看。

  他告诉记者,他管理着两个账户,一个在广发证券,图的是佣金便宜;另一个在中金公司,看中的是其研究能力。

  但是,把券商报告奉为“投资宝典”的投资者,忽略了其光环背后严峻的现实——即使“高高在上”的中金公司,在2009年也连连误判,先是年初看空2009年市场,后是在8月份调整中逆势唱多。

  《投资者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面对屡屡误判的券商,报告的主要消费者——基金、私募等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参考报告中的逻辑,而并不看重结论,最终的决策还是依据自己的判断。

  券商报告成反向指标

  按照常规逻辑,各大券商研究机构拥有顶尖的研究团队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精密的策略模型,其研究成果理应比小股民的感性认识更具权威性。可实际上,从历史的情况看,券商策略报告无论是在大盘点位预测还是金股推荐上,准确度都很低。

  以《投资者报》记者统计的10家主流券商年初发布的2009年年度策略报告为例,对于大盘,最乐观的只看到上证指数2800点。当时上证指数正处于1800点附近,但80%的券商都比较悲观,普遍将2009年上证指数的波动下限定在了1600点甚至以下。

  券商“裸泳”的现象并非今年才出现。2006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4000点,而实际最高点达到了6124点,几乎比大多数券商的预测高出了1倍。2008年沪综指从5300点高位调整到1600点,没有一家券商在年初判对,集体误判的惨痛经历至今让券商们尴尬不已。

  券商策略报告的准确度恰恰验证了股市的相反理论,有人戏称券商报告是“反向指标”。私募人士吴国平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当券商集体看多或看空某段市场走势的话,投资者不妨逆向思考,选择和券商相反的方向可能就是正确的。

  如今,A股到了一个相对的高位,尽管近期市场处于调整期,但大多数券商分析师仍然看多市场。券商报告的这种反向指标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还有待时间,但起码有一点可以确认,有的券商的判断真的不那么可信。

  利益纠结是主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券商报告常常误判,和实际结果不相符?

  海富投资公司总经理赵哲对《投资者报》记者说:“券商作为卖方机构,很少敢说真话。”

  赵哲告诉记者,究其原因,券商的看多行为应当与券商所服务客户的需求有关——当公募基金等机构客户正处于高仓位、重仓持有某些景气度即将下滑行业的股票时,这些券商的研究部门很难公开发表负面的看法。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也曾炮轰国内的分析师不讲实话,她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不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目前国内券商研究部门主要靠提供研发成果赚钱和获取佣金分成,正所谓“以研养研”。这种情况下,券商对基金分仓的渴求就越来越强烈,这意味着基金手握分析师的“饭碗”。

  另外,目前决定分析师收入和职位高低的一些评选活动,其评价标准都是来自于对基金经理的调查。

  赵哲指出,如果券商说实话,除了会影响分仓收入外,还可能影响自己的佣金收入,“高端客户都离场了,谁还交易?”此外,还会间接影响新基金的发行。从上述几点来看,券商就很难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例如,在今年8月大调整前夕,突然多翻空的申银万国,就曾传出多家基金公司停交佣金的消息。尽管基金公司最终没有书面提出要求,作为知名机构的申万研究所受到基金如此威胁,还是让人感受到这种利益背后的强大力量。

  机构客户只看逻辑

  既然券商报告大多数时候预测不准,那么作为券商研究部门最重要的客户——基金、私募等专门做投资的机构怎样看待券商报告?

  “我们只看报告的逻辑、数据。”国泰基金的一位专户理财经理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说,“报告的结论,我们不关心,每个基金经理都是一个分析师,看券商的报告,只是希望券商的一些想法可能会弥补自己某方面的缺陷。”

  这位专户基金经理介绍说,一般券商做预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看券商报告,应了解其假设的前提,关注其假设的条件是否发生。比如中金公司年初看空后市主要是基于对政策转向的假设,那么在市场对于政策转向的预期转强之前,就不必过于担心。

  在吴国平看来,券商报告对于私募的用处更多的表现在——券商报告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私募由于规模小,特别是那些有几个人就能合伙成立的‘地下私募’,根本没有精力和金钱去大量的调研,而券商财大气粗,正好可以替我们去调研。”吴国平笑着对《投资者报》记者说,“我们这是拿来主义,至于怎么用数据,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私募来说,行业报告比策略报告更重要。”赵哲补充道。不过他同时提醒说,不能深陷券商的研究报告,要跳出来看,要批判地看,否则就被券商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面对电子邮箱里林林总总的券商报告,投资经理们也不会全盘接收。

  国富基金经理陈海峰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每个券商的研究实力有差异,他们会区别对待。

  “我们有一套自己的评级标准,那些在各自行业中研究实力比较强的人、以及那些新锐人物的报告,我们会看。”陈海峰说,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研究能力的分析师都会上黑名单。

  事实上,正如陈海峰所讲的“评级”一样,上述专户理财经理一说起券商报告,也都先提名声在外的分析师,而不是券商的名字。“我会看周锦涛的报告,他现在是长江证券的首席策略师;还有王成的,国泰君安的首席策略师。”上述专户理财基金经理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