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军演:不看热闹看门道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军演,信息化,歼15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6 16:44
在军演已经常态化的今天,如果还在统计2012年进行了多少次军演,已经OUT了。
2012年,中国军队亮点频出:航母入列,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空军新型战机加速更新换代,歼—20隐形战机隐约可见;陆军航空兵武直—10武装攻击直升机、武直—19武装侦察机高调亮相……与这些引人尖叫的新装备相比,这一年的军演要低调很多。
中国军演,正在回归其本质作用:以最接近作战的方式,提升部队战斗力,悄然逼近“真实战场”。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军迷不再满足于“看热闹”,而期望探知更多门道。
2012年,很多中国军队的中高级军官和训练机构,都在试图通过军演这种训练方式来探索实现一个目标---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
信息化不再是一个标签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句严谨的提法,无数次出现在军方的文件和媒体报道中。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但坦率地说,能说清楚什么叫“信息化”的人,并不是大多数。曾有不少演习冠以“信息化”之名,走近一看,机械化战争的痕迹却依然浓重。新的信息系统不会用或者用起来不熟练,反而不如一张地图、一部电话指挥作战效率高。信息化更像一个标签,一搞军演就拿来贴上,至于用不用,用得好不好,没有很好的考评指标。
而2012年的多场军演显示,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标签。最为显著的表现,是指挥方式和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2012年年初,中国军队首先次公开了一个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东西,这套中国自主研制的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
2012年的中国军演,几乎都是依靠这套信息指挥系统进行。诸多媒体的报道中都会用到这样的表述:“全程依托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或“完全依靠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简单地说,以前靠手工收集情报填成表格,现在靠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以前发一份作战命令靠传真,现在点一下鼠标就能从指挥所发到各台指挥车上。
走进指挥所的媒体记者甚至会有些“苦恼”---看不到热烈火爆的场面,一切都在寂静中精确进行。
事实上,“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此前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多次军演中应用,但由于使用习惯问题,加上系统本身需要升级和完善,它在演习中的分量和作用并未达到应有位置,被很多军事专家批评为“浅尝辄止”。
从2012年的多次中国军演可以看出,“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已被大多数中国军队,特别是初中级指挥员熟练掌握并运用。为了培养和固化这样的指挥习惯,很多演习中甚至采取了一些阶段性的极端方式,比如不准使用纸质地图指挥作战,甚至不准打电话或使用其他通信手段。
这些阶段性的极端方式帮助中国军队以较快的速度摆脱机械化的作战模式,虽然在私底下也会被少数转变慢的指挥员抱怨,但成果非常积极。成熟的指挥系统让指挥员们切实感觉到了成倍提升的效益,更多的人已经改变了以前趴在地图上看战场态势的习惯,变为在触摸屏上点击和拉伸。
2012年的变化,也和多年来中国军队持续的信息化建设有关。强大的地理信息支援系统包含了作战所需的测绘、气象、情报等要素;包括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各类武器平台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备受关注的“武直—10”公开曝光并显示出其强大的信息对抗能力;通信手段更新升级也使得指挥控制越来越精确。
2012年底,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二号”系统也正式开通,这套可以与美国GPS系统媲美的导航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到了10米以内。
可以预言,2013年再来总结中国的军事演习,“北斗”的应用,将成为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新里程碑。
联合训练不再停留于“意识”
早在五六年前,中国军队已经开始在师旅级演习中设置“空军航空兵”的指挥席位,甚至还为高居战略打击力量地位的第二炮兵留出了位置。但多位陆军的师长、旅长都坦言,事实上,跨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受到体制的制约很大,留出席位,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一种“意识”。而师长们要想直接呼唤空中支援,若没有事先的沟通和约定,并不是那么容易。
2012年,单纯从技术上来说,联合训练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解放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都在各自体系内进行了多次“联合”。在贯彻信息化思想的前提下,陆军的机械化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陆航部队等兵种相互协同开展演练;空军的歼击机、轰炸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等多机型机种以及空降兵开展了远程奔袭和对抗;海军登陆舰、水面战斗舰艇、潜艇和海军陆战队也开展了抢滩登岛等多次演习。
这种各自体系内的“联合”和协同训练,可以看成大联合作战的分解动作。可以确认的是,各个军兵种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自协同,也就是分解动作,已经做得相当熟练。
2012年,中国军队的体制没有变。但联合作战的意识已经不再需要培养和灌输,而是在各个层面得到积极的探索和应用。
在广州、南京军区组织的师旅级演习中,海军和空军都以多种作战力量参与进来,不仅形成了联合作战的一些基本经验,还引发了新战法的思考和讨论。
当然,联合作战所对应的多军兵种联合演习,从演习方案设计上来说,本身就是个难题。如何根据未来战争的实际合理设置联合军演科目,避免参演部队“闲的闲死,忙的忙死”,实现联合演习的效益最大化,需要高素质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从这一点来说,制约联合作战以及所对应的联合演习的,除了体制,还有人才。只有有了真正懂陆、海、空军以及二炮部队的人,才能真正推动指挥体制的变革,进而推动训练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中国军队中高层的交叉任职,也反映出对联合作战的理解正在深化。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出任空军司令员,同为副总参谋长的魏凤和出任第二炮兵司令员。与此同时,各军兵种之间的交叉代职和任职,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干部任用制度。
军事院校不再只是观众
回顾前两年的中国军演,全要素的跨区机动演习掀起了一轮接一轮的训练热浪。这种参训比例高达90%、全面检验部队战斗力的演习方式,一度备受关注。
遗憾的是,如此规模的演习,却没有中国军事院校的身影。少数来自院校的军训专家与教授,以“顾问”身份列席军演。
2012年,军事院校在军演中的角色变得不容忽视,甚至担当主角。这种现象,以往并不多见。
中国的两所中级陆军指挥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分别主导了各自的探索之路。
2012年6月,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把19所承担不同任务的军事院校联合起来,与一个陆军摩托化步兵旅进行对抗,被媒体称为“学生兵打正规军”。这19所院校,携手一线作战部队、基地和科研单位,在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了我军历史上参与院校最多、作战要素最全、运用手段最新的“联教—2012·确山”联合演练。
年末,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又将教员组成“蓝军”,与即将毕业的学员对阵,在三维立体的电子沙盘上率部“厮杀”。这场演习的焦点是考评体系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引入了外部评价机制---北方三大战区、野战部队、海空军院校等单位的指挥官、专家负责考核裁决。教员不再是“裁判员”,却化身学员的“敌人”,师生共同接受外来考官多角度的挑剔审视。这种联合多军种、来自第三方的常态考核机制,将成为解放军联合作战的重要一环。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则组建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成规模的院校蓝军,与来自陆军和空军的四个师进行逐次的指挥机构对抗。院校专家、教授发挥了在外军研究、指挥谋略和系统运用方面的优势,让几支轮流上阵的作战部队没少吃苦头。这种指挥机构的对抗的模式和经验,也在全军得到推广。
军事院校不再当观众,而是成为走在创新前沿的“试验田”,反映出中国军队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军事院校的教育转型正在加速进行;二是在部队训练向实战化靠拢的同时,院校正在向部队靠拢。
2011年7月,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召开了第十六次院校工作会议,提出了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构想,初级指挥、兵种(专业)指挥、合同作战指挥和联合作战指挥4个层次成为指挥军官逐级培训的主要制度。
按照会议精神,联合教学和联合训练,也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联教联训”,成为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而参与甚至主导演习,便成为了院校开展“联教联训”的载体。
无须讳言,在一些作战部队领兵打仗的人眼中,院校专家和教授“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很多团的参谋长进入指挥学院培训时,也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客观上,这也反映出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的脱节。
但是2012年,两所中级院校的专家教授们都在演习中找到了扬眉吐气的感觉。在“2012·南京对抗”中,几个主力师机关成建制地与院校蓝军对抗,没有一个轻松退场。
院校、作战部队、科研机构和训练基地形神兼备地扮演各自角色,为中国军队构建逼真战场、打磨实力,这将是未来的中国军演之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特约撰稿刘逢安|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