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照“断代史”

  “护照:中国宣示主权的新方式。”2012年11月2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以此为题报道了中国新版护照的新闻。

  中国自2012年5月发行的新版护照印制的地图,划出了中国在南海、藏南等区域的主权范围。

  “护照对于个人而言,是出国(境)及在境外旅行与居留时的唯一有效证件。对于国家则是‘门面’和各种出入境证件的‘首席代表’。一本小小的护照,其内页印制和外观装订等方面的变化,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发照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证件制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其同时代的世界政治风云与经济变化。”就此次新版护照引发的舆论关注,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主任夏丽萍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国内护照”与“国外护照”

  1949年开国大典半年后,新中国第一本护照问世。

  毛泽东曾说“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新中国外交和领事工作也是这样边干边学起步的。

  建国初负责领事工作的是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护照科,护照、签证、海外侨务、外国遗留领馆及在华资产等业务都由护照科的3名工作人员包揽。

  新中国护照设计任务交给了护照科的女科员袁蘅,她的业余爱好是画画。袁蘅找来国民党政府护照和苏联、瑞士护照作参考,设计出新中国的护照样式,并征求了民国时期三位外交官的意见。

  1949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通知各部委,周总理决定:“国内护照由公安部制发,国外护照由外交部制发。”

  国内护照和国外护照的说法,源于晚晴及民国时期,国民出国使用的旅行证件及内地旅行使用的通行证件,统称护照,新中国建立初期这种说法仍被沿用,所以有了国内和国外护照的区别,国内护照实际上就是通行证。

  新中国成立不久,大陆还残留着“200万政治土匪”和大批国民党特务,为了保卫新生政权,各部队、各地政府和军管会都在自己的辖区颁发护照和路证,设卡查验。周总理关于“国内护照由公安部制发”的决定,就是为了统一政令、规范全国护照格式和颁发相关事宜。

  公安部很快设计出国内护照样本,格式、行文与民国时期大体相同,四周为麦穗、稻、谷纹饰,顶部一面五星红旗。周恩来提出了一条修改意见:“护照形式可用,但在国内通用,无须加国旗装饰,图案花纹颜色请自选择。”公安部随即将护照顶部换上红五星,周围纹饰又点了几颗星,国内护照就这样诞生了。

  统一全国护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护照发放居多,国外护照发放量十分有限。

  新中国成立时,1946年成立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已发护照三年。北平、上海、广东等省市解放后,也都印发过各自辖区居民的国外护照。

  新中国护照不统一,国际社会对其真伪和权威性产生了怀疑,给正常旅行和公务活动带来麻烦。中央军委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周泽昭就曾亲历过。

  1949年底周泽昭去朝鲜参加外科医学会议,从新义洲入境朝鲜时,东北代表持东北人民政府外事局发的护照一路绿灯很快通过检查。而她所持的北京市政府发的护照则被朝鲜边防阻拦。“最后,平壤派人迎接,问题才告解决。”周泽昭于1950年1月16日向外交部办公厅护照科反映情况,建议“统一全国护照,尽快印制新中国护照”。

  建议时机正值新中国护照印制方案大体已定,周恩来随即发出了各地人民政府停止颁发护照,由外交部拟定新护照方案的“通告”。

  1950年3月,周恩来审批并签署了新护照方案,由北京白纸坊印钞厂印出清样后问世。

  国外护照有外交护照、官员护照和普通护照三种。

  外交护照正文为传统格式和内容:“外交部为发给外交护照事,兹有XXX前往XXX,应请我国及友邦地方文武官员妥为照料,遇事襄助,须至护照者。”

  普通护照内容与外交护照相同。据史料显示,开国第一本普通护照由广州市军管会外事处处长曹若茗签给了一个叫苏奎福的福建店员,供其取道香港前往缅甸。

  当时的普通护照虽名为新护照,但仍旧保留着旧格式和内容,直到1955年第三次印制普通护照时才改成目前与世界接轨的格式和表述方式。护照新表述为中、法(或中、英)两种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

  第一本官员护照

  新中国第一本官员护照发给了谁?研究护照发展史的学者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发给了中国驻苏联首任大使王稼祥。

  1949年10月5日,王稼祥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当年10月20日,王稼祥乘火车离京前往莫斯科就任。他走的时候,外交部还没有成立。

  “稼祥同志赴任,没有拿护照。”1999年12月,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在接受采访时说,“稼祥乘的是专列,一路绿灯,没有关卡。”

  第二种说法是发给了1949年12月6日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的毛泽东。第三种说法是发给了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

  而曾任中国驻非洲加蓬国大使范振水在其所著《中国护照》一书中推定,新中国第一本官员护照发给了高世坤。

  1950年3月,高世坤启程去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我本应持外交护照。干部处把我当做翻译。护照科凭干部处的介绍信给我发了官员护照。”高世坤后来接受范振水采访时说,“我于1950年3月下旬乘火车离京赴任,因签证问题,4月30日到达莫斯科。”

  范振水推断,高世坤的介绍与现存新中国最早护照——00069号官员护照是吻合的。00069号官员护照的签发日期是1950年4月,高世坤持官员护照去苏是3月下旬,根据现有材料和护照科第一批领事干部刘山等人的回忆,新中国第一本官员护照是发给了高世坤。

  据统计,由于印量极为有限,从剩余护照的编号推断,新中国第一批外交护照发放了25本,第一批官员护照发放了70本。

  几十年后的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体现“一国两制”特征的特区护照问世,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分别领取了编号H00000001、H00000002和H00000003的特区护照。

  据当时媒体报道,特区护照的签发、使用,均由电脑印制系统制作。护照号码流水不断,不能停也不能换,谁想专门选择吉祥号都不可能。

  护照“断代史”

  护照作为国际交往的产物,必然与外交形势以及国内的政治经济密切相连。对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的13次变化,夏丽萍将其分成三个时段。

  单页版、50版(起止时间为1950~1955年)、53版(1953~1957年)、58版(1958年1月1日~1971年10月),这四个版本可视作建国初期版。这一时期外交上主要与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交往,基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公民出国审查非常严格,特别是去欧美国家探亲、留学生和定居者都很少。

  这一时期的护照有三个特点。一是管理体制在此时段后期有较大变化:从1956年3月开始,分为因私、因公两类护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始于53版;从1958年起,随着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基本结束,公安机关从此前的剿匪、镇反等对敌军事斗争转入正常的社会治安管理,58版最大的变化是在管理体制上,即从该版起因私普通护照从研制到管理全部归公安机关,签发时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国徽印章。所以,从出入境管理的角度,该版护照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这一时段的护照在文字印刷上都为中俄文对照。三是护照制作技术水平较低,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1971年10月~1975年4月)、75版(1975年5月~1980年3月),内页仍为繁体,但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印刷,这两版带有较为浓重的“文革”烙印。

  上述时段中国公民因私出国人数几乎为零,所以版本变化不大,发放量比较少。从53版的6位数护照号码升至81版7位数号码,期间长达29年。

  另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国仅批准21万人因私出国,而且主要是归侨和侨眷,年均7000人左右。

  “从改革开放以后的80版至今,是我国护照从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夏丽萍说。

  改革开放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发生了6次版本变化。2012年仅因留学出国的人数就达到了40万。

  开放首先体现在护照内页的内容上,80版是发放使用期最短的一版,但该版护照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只改了几个字,却反映了国家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护照申请人的信息填写上,从50版就需填写的“婚姻状况”选项在97版消失了,“逐渐隐去个人信息也反映了我们护照的印制越来越趋向国际化、标准化。”夏丽萍分析说。

  防伪技术逐渐接近国际前沿

  出国人数猛增的同时,持用伪假护照偷渡的现象给护照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护照防伪技术较低级,造假含量也不高,只要更换护照上的照片几乎就能瞒过检查。

  80版已经使用了防伪技术,只是技术较为简单,仅在头像上盖个钢印,内页为天安门水印图案。

  “当时护照内容还都是人工手写的,在办证窗口,接待员先核对证件,然后盖章表示已核对。后来接待量越来越大,接待员一天下来累得头晕眼花,有时候没看清地址门牌号,晚上还要给人打电话问。钢印特别沉,一天两三百个盖下来,手累得直哆嗦。相关领导也要一本本签字,我记得当时我们一个领导签字签到手得了腱鞘炎。”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退休民警李爱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随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造假的也多了起来,有人把护照卖到了1万元一本,换头像、加封膜对造假者也不难,护照防伪技术面临考验。

  92版护照启用时,护照信息填写已经改成打印,出入境管理处也用上了电脑。

  95版护照在资料页上有了明显的防伪标识,如塑封膜除原有防伪标识外又增加了花球荧光图案。部分省(市)从1996年2月1日起开始启用(打印)机读码。

  2000年,97版护照启用,防伪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签发时采用了数码照相技术、激光打印以及塑封膜转印等高科技防伪手段,内页上打印有2×44位可供OCR(光电字符识别技术)阅读的机读码。

  “伪造护照从此很困难,而且页数变成32页。照片用数码扫描,本人必须亲自来,户籍网也和出入境管理处的办公系统连接上了,核对证件鼠标一点就好。”李爱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护照防伪技术含量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2012年5月15日起,全国公安机关统一启用签发电子普通护照。电子护照,就是在传统本式护照中嵌入电子芯片,芯片中存储持照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照片图像等个人基本信息。“如今的护照防伪能力越来越强,即便丢失了也不用担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夏丽萍说。

  新型电子普通护照在持照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做了充分考虑,依照国际标准对芯片数据读取采取专门保护措施,保证芯片内的个人基本资料安全;芯片中存储的指纹数据则采用了双重密码保护机制,只有我国护照签发机关和边防检查机关通过专用解码设备才能读取和还原。

  “护照防伪技术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保证国家安全方面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中国护照管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夏丽萍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