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网新:受益“智慧城市”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浙大网新,智慧城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31 14:43
浙大网新作为高校背景企业,背靠浙江大学,扩展纳入了更广范围的协同要素,与各级政府和用户一起,形成独特的“产-学-研-政-用”协同创新体系,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住建部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政府将在“智慧城市”上投入巨资。这个消息搅动了资本市场,作为“智慧城市”最早的提出者,浙大网新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探究企业
人口老龄化管理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难题。而如今在杭州,政府正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改革。这里的社区针对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房屋进行实时监控门窗有无开关、有无通话记录、活动程度如何,一组组显示生命迹象的数据被分析汇总,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工作人员就会立刻主动上门访问。
这是浙大网新“智慧城市”业务的一个缩影。
定位“信息整合者”
上世纪90年代末,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等,凭借其北大、清华的“血统”,表现尤为突出。而地处前沿城市的浙江大学却十分平静,只有浙大海纳等几个松散的企业实体,这不禁令从浙大毕业的陈纯、赵建、史烈等人感到可惜。“拥有雄厚学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基础的浙江大学,就好像一个捧着金子却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浙大网新的首任董事长陈纯看来,那时的浙江大学,缺的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浙大应该有自己的重量级IT企业。”于是2001年,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后,浙大网新正式成立,并且通过重组在A股上市。
浙大网新的主营业务是软件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行业排名靠前。但浙大网新的“野心”似乎并不只是做一个成功的软件外包企业,它将自己定位成IT咨询服务的“信息整合者”,中国智慧城市方案的提供者,抑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浙大网新来说,2009年是特殊的一年。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营业务的浙大网新在外包业务屡创佳绩的同时,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这场危机使浙大网新更加清楚地确定,软件外包是他们的核心资产,但绝不是惟一的。浙大网新综合了多年来在国内智能监控、智能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IT协同等领域累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未来在国内市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布局“智慧城市”
浙大网新这几年在“智慧城市”供应商的战略布局上下足了工夫。目前,围绕智慧城市概念的业务已占到浙大网新在国内IT服务的20%左右。
而去年9月,控股子公司快威科技已与思科国际、道楷BVI达成协议,共同投资城云国际,在中国境内研发和销售“智能互联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下称“S+CC”),以及基于该平台的云服务业务,以瞄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巨大市场。
记者亦了解到,目前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及平台信息化业务,主要的竞争者即是IBM和思科。“IBM在中国的政府关系远好于思科,但思科技术更优秀、综合实力更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此可见思科与有本土背景的浙大网新的合作互补性很强。
浙大网新与思科如何合作?对浙大网新意义有多大?思科相关人士亦曾对媒体表示过“与浙大网新合作被列为思科核心项目,未来可能成为其在中国最大的一单投资业务。”
而据公告,共同合作的三方还存有对赌,即城云国际成立后年营业收入达到7.08亿,其估值达到16.07亿元。若城云国际完成业绩对赌目标,思科国际将追加第二轮投资。
实际上,城云国际未来三年的业务都已有储备,客户包括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政府及省内其他地市政府。思科人士向记者透露,“三年后目标是赴美IPO。”
实际上,在浙大网新公告的对赌协议中,也隐约提及IPO意图。
另一方面,对浙大网新而言,与思科合作、培育城云国际,更大的意义或在于推动其整体智慧城市战略的升级,撬动其他业务增长。
浙大网新内部人士对记者解构其战略:“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两面市场(一面是政府、企业及个人用户,另一面则是产业链中的其他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商),向两面的客户提供价值,并促进形成一个正向的生态系统;通过多方共赢,不断加强这个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公司向平台型企业的角色转变,同时也实现业务的发展与壮大。”
资料显示,浙大网新从2010年开始推进“智慧城市”战略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以数字城管、市民一卡通、劳动保障一体化,智能电网等产品为核心领域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在国内十多个城市实施该项目。
2012年,浙大网新的智慧城市业务步入一个资源整合、战略落地及业务快速扩张期。公司在杭州市政府主办的“十城市智慧论坛”上与华数集团、海康威视及舟山市、江阴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结盟了新的伙伴。
“智慧城市”概念里看到高成长
住建部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开始试点城市申报。
由于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全国范围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浙大网新是国内惟一一家提出全套“智慧城市”理念的企业。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线,浙大网新在已有的“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智能+互联+协同”的智慧城市概念。
2011年该公司已与杭州、舟山、宁波、昆山、江阴、嘉兴、淮安、株洲等城市确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该公司亦与这些城市进行深度合作,加快了项目落地,并以浙江、江苏为据点,向中西部辐射,赢得更多的项目。“智慧城市”市场肯定会给浙大网新的发展带来重大的业绩的增长点。
券商评价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公司主动降低硬件分销收入比重,预计公司2012年和2013年收入分别为54.85亿元和53.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和1.48亿元, EPS分别为0.14元和0.18元,考虑到公司正在进行业务的转型,未来IT服务业务将会给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好的回报率,维持公司“审慎推荐”评级。
|记者手记|
记者对浙大网新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有着学院派的风格,充满校园文化的气息。营业规模55.48亿元,员工人数近5000人,作为这样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陈健温和儒雅的言谈举止,给人感觉更像是一位老师。
浙大网新的管理层,大多是来自浙大的教授,员工也多数来自浙大,因此在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是师生关系。浙大网新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鼓励员工成长上。从物质上,企业一方面制定股权激励方案,希望骨干员工价值与利益相匹配;另一方面,鼓励员工内部创业,组织兴趣比赛,年轻人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如基于现在流行的IOS平台开发软件等。对于优秀成果,不仅让员工在企业内部获得奖励,还将其与社会对接,实现社会价值。这样,在活跃气氛,丰富员工生活的同时,又能发掘人才,给企业寻找新的业务方向,一举两得。
高管访谈
记者:浙大网新为什么会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陈健(总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只是看谁能更快地把握并付诸实施。互联网浪潮兴起时,随着国家城市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调整,衍生出新的IT领域。
我们当时盯紧城市化,城市化最核心的是为政府服务,政府的民生工程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缺乏专业人员也是政府部门面临的实际困难,而浙大网新设计出工程的各种承包方法,供其选择,如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移交)、EPC(设计-采购-施工),让客户体会“交钥匙工程”的便捷、高效,面向各地政府提供科技园区规划、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系统实施等一揽子咨询应用。可以说,我们只是敏锐捕捉到市场新的契机。
记者:现在国家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浙大网新作为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和践行者,如何定位自己?
陈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而浙大网新关心国家、城市领导者在思考什么,希望结合他们的问题,通过我们的技术,找到解决办法,同时实现企业盈利发展。
记者:浙大网新这两年都有着不错的业绩,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健:浙大网新之所以保持良好业绩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作为高校背景企业,浙大网新背靠浙江大学,在肩负浙江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命的同时,扩展纳入了更广范围的协同要素,与各级政府和用户一起,形成独特的“产-学-研-政-用”协同创新体系,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从十年前的C语言编程,到如今现成的软件开发平台,如果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做改变,就会遭到淘汰。
另外,浙大网新奉行多方共赢的市场理念,进行“360度全方位合作”。在与微软、IBM、思科等国际巨头的合作上,合作双方互为客户、互为供应商,并通过客户去找到客户。最典型的运用是通过与美国最大基金公司道富集团的合作,逐步开拓美国市场,从而使服务外包业务量如滚雪球,越来越大。
记者:对于企业未来三年有何期许?
陈健:希望最近三年在盈收规模上保持稳定,但在业务结构上有大的突破,抓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机遇,适应产业结构带来的急剧变化,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