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等待比结果反倒来得实在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李津,艺术家
  • 发布时间:2013-01-31 14:50

  “结果来了就没了,这个东西想多了,也无所谓,不过如此;但是再多想,你就会很注重当下的感觉,比如聊天,我们要认真去聊,画画,也要认真去画。”

  采访李津在2012年12月22日,传说中玛雅预言世界末日后的第一天。还在因为前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李津对长时间以来的“等待”结果有些失望。他穿了件黑色的皮大衣,手里依旧拎着他标志性的“菜篮子”。

  和他的大胡子一样,这个菜篮子也会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比如晚上他总是打不到车,出租车司机会怀疑:这个满脸胡子的人,菜篮子里拎的究竟是一个斧头还是一把菜刀?但李津的这副模样已经坚持了20年,他也曾尝试换个包,剪掉胡子,结果是他并没有因为拎一个名牌包而产生快感,他和朋友也都感觉,那个剪了胡子的李津变了味。

  把所有的自卑变成本钱

  李津年轻时照片跟现在的模样判若两人。年轻时,没有胡子的脸,一双不大的眼睛像是一直在躲避什么。李津解释说,那种躲避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种人们在年轻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特权。

  你越是害怕什么,它一旦爆发到极致,恐惧也就变得不过如此。从小李津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身材也有很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直到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朋友把他酒后的丑态拍下来。第二天,李津看到问朋友,“这是我吗?我有这么恶心吗?”朋友说,“你就这么恶心”。李津看了看,如果这是丑陋的极致,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现在李津的作品里,他所有的“男主角”都是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看,为什么还要拼命地画自己?”李津说,“把自己所谓的‘不好看’完全暴露给大家之后审美化,你反复认同自己之后,别人会另外看你。如果永远逃避,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从残酷表达到行乐水墨

  李津最近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李津·今日·盛宴》,展出的同名作品卷轴全长23米,宽0.53米。它被安置在一个餐桌式的展览柜中,周围一片漆黑,就连美术馆入口处都被不透光的帘幕遮住。这是李津刻意安排的“让阅读者固定在视线里,相对专一”的氛围。

  作品中“饮食男女”的“鲜活感”,不只在看似活着的食物和行乐的男女中,就连不经意的花朵,也传递着生命的热情。这种鲜活的“饮食男女”风格是李津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风格。

  很难想象,在这种风格形成之前,李津的作品很多都是一些画面残酷的个人表达。形成现在这种风格,跟他在西藏的经历有关。

  李津曾在西藏探险,三十几个小时没有进食,也曾看过西藏的“天葬”……在那之后,他开始思考:所谓的深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自己活得踏实,不肤浅,更有承受力,这是一种活法。”但李津的这些经历更让他明白,“其实生命很简单,当你触摸到自己身体的时候,有知觉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天给你的财富。”

  有的时候,人们过于强调大脑深层面的思考,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觉。李津说,“知觉比什么都重要,你要重视他,开发它,要感谢它。所以我从前更图示化,更强调个人的风格、力度,而现在则转换到一种相对快乐的心情去解读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宣泄出来,给别人。”

  等待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李津的工作室在艺术家里很少见,用他的话来说,“有一股通透的气”。通过透明的玻璃墙,房间之间似乎能够相互窥探。仔细观察每个不起眼的角落,也都有细节上的“再度发现”。这种工作环境上的“丰富性”,像极了李津本人。

  往往内心孤独感很强的人,喜欢满满的感觉。李津说他很佩服家里干干净净,一张床一个桌子,“这种人内心一定极其强大,他能够驾驭得了那种房子。”而李津需要的是,眼神落到每一个物件上,都有陪伴的安慰。

  李津这种表象与本质的矛盾,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悲观”,但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眼神还是食物的眼神,都像极了李津本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出世的积极乐观,甚至一棵树一朵花都在炫耀生命。

  和同龄的很多艺术家不一样,五十多岁的李津没有他们的“稳定感”,他的“不确定”有点像“飘起来,很自由的小孩。”李津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虚”的,“比如财产、物质上的东西,包括儿女亲情,都是累我们的地方。”李津说,“你对一个人的关爱,关爱到一定程度,你不一定能得到他。他会随着你的这种关爱,丧失很多东西,你也会丧失很多东西。所以愿望和最后的结果,没有特别大的连续性。这种东西想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你也没有什么可惧的。”

  最近让李津失望的是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预言,他说,这个结果来了,也没有什么,反倒没有等待的过程来得实在。“比如我看这个展览,准备了好长时间,到最后跟做梦一样,到了最后一天开幕,一结束,我的心空落落的。”后来李津又对我说,“结果来了就没了,这个东西想多了,也无所谓,不过如此;但是再多想,你就会很注重当下的感觉,比如聊天,我们要认真去聊,画画,也要认真去画。”

  对话李津:

  策划策展人的艺术家

  《小康·财智》:你这次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李津·今日·盛宴》,策展人原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先生说,他作为策展人都是你一手策划的?

  李津:阿克曼的感觉是,自己作为策展人这件事都是我策划的。我选定了策展人,接了这个展览后,我先看了展览的空间,我看这么大的一个空间,我要怎样展。这个是我必须想的,以往今日美术馆的展览,这么大的一个空间,这么重要的一个美术馆,大都做回顾展。但是我想做作品展,我不想把我以往的作品都往墙上一挂就行了。还是做一个主题展,针对这个空间,表现我现在想的一些问题,和擅长的一些问题。

  《小康·财智》:展览环境的设计也是你一手策划的,为什么设计这种观展环境?

  李津:我想让大家像吃饭一样,不是吃,是看,视觉盛宴。包括桌子高度,就是不让人感觉太像展柜,一开始我还有椅子,后来感觉椅子不好操作,会拥堵,会乱,就把椅子撤掉了。最后我觉得我还是达到目的了。能够专心的阅读,有专一性、集中性。为什么我把空间的光线调那么暗,窗帘遮挡光线,相对于让你固定在视觉里,是相对专一的感觉,这个是我用心想了一下。

  《小康·财智》:为了这个展览,你还策划了一次从欧洲到北美最后到中国的旅行,对这次展览中的作品有什么影响吗?

  李津:有影响,但不是这一次,有很多次。比如以前我去湘西,过去去湘西画了很多鸡鸭。后面我选了沈从文的小说,到了湘西我才有感觉。以前看过小说,我觉得很怪异,到了之后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像那个地方,合理极了,我为什么用他的文字来补充?因为它里面有一些匪气,那个地方出土匪,你到了那会发现,他们满大街挂了那些猪脸、猪肘,胳膊腿的,你觉得特别正常。真跟那种阴森森的感觉匹配。所以我就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作品,不到那,还真体会不到。

  《小康·财智》:对这次的旅行,你也说自己不太满意,下一次会怎样设计呢?

  李津:如果再设计一个旅行,我会设计在某一个地方多呆。这次设计不足,每个地方都走马观花,去体会一下,你还没好好吃呢,就想着要画画了,这种从容度根本不够。我都带着东西,一边走一边画,但是时间不够。下一个要接地气。

  《小康·财智》:现在回过头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有没有遗憾的地方?

  李津:我有很多遗憾。比如画的整个效果上看有点过紧。平均了一些,我感觉节奏上应该可以更好。你会看到很多细节,人的阅读,到一定程度上,你发现突然很少、很空灵,画面简简单单,有点很透气的东西就够了。这种放松,让人在起伏里走,阅读效果会更好。但是我那个时候总觉得不够,心里总觉得想要让别人知道得更多。实际上这种状态,你要从整体的经验上,包括做事,都要调整。有的时候你想“加”,实际上不是“加”,而“减”才是“加”。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摄影│车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