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正拉开帷幕,蕴藏着巨大商机。智慧城市目前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众多领域,未来将继续拓展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
厂商需“智慧”掘金
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计算、分析、共享、决策,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民生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与之配套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包括了硬件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方面。
硬件设备与芯片制造
各种感知硬件设备、网络传输硬件设备和显示硬件设备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骨骼。目前,国内大部分硬件设备制造企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面对智慧城市的转型升级,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备能力不足。尤其是我国的芯片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中也处于薄弱环节。
网络通信
网络通信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全国大部分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参与。在首轮智慧城市建设中,网络通信产业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凭借着其雄厚的实力,先期投入巨资到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占领了主导权,但是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处于投资阶段,还没有收益。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无处不在,成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技术手段。计算环境向移动、泛在和智能化发展,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中,软件将与硬件的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制约我国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企业应提高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开发应用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保障体系,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建设给系统集成产业带来了巨大市场。智慧城市建设必定要充分利用原有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与新一代的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进行结合,这涉及到大量的系统集成。国内系统集成产业中的一些企业已经率先布局:神州数码从市民卡切入;航天长峰以科技安保切入;而太极则是打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以规划设计咨询、电子政务为切入点。这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在资金实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运营服务
运营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上面提到的系统集成商很多都把眼光投向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上。电信运营商也逐渐意识到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运营服务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转变运营和服务模式,但是速度还不够快、步伐迈得不够坚决。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将从行业纵向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催生运营服务提供商巨头,预计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是成长空间中最重要环节。
产业链初见雏形
智慧产业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链,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初级阶段,智慧产业链只是一个雏形,还未成熟。智慧城市产业链是个错综复杂的产业链网,由相关产业链构成,目前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发展不均衡。目前,智慧产业链的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规模不够大,上下游产业基本没有衔接或衔接不够紧密。部分环节的产业企业由于基础较好,转型较快,能够承担起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而另外一部分环节的产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发展却严重滞后。如我国智慧产业链中的应用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环节企业数量较多,而芯片设计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环节相对薄弱,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集成商多选择的是国外软件、芯片等产品。
其次,标准缺失。标准的缺失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集成和信息互联互通,各地各部门各自开发和运行信息化系统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均需要标准化,否则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没有统筹的规划与安排,部分产业供应环节供应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于需求。
第三,龙头企业匮乏。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中,还没有形成主导者。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多个环节的相互协调与紧密合作,需要主导者来起龙头带动作用,从整体上引导智慧产业链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规模效应未形成。智慧城市产业链还未形成,现在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将逐步调整与完善。预计未来智慧城市产业链形成以后,将发挥巨大的规模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带来高额的附加值,并能促使社会闲散资金得到合理利用。
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许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