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择”的郭为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郭为,神州数码,联想,智慧城市
  • 发布时间:2013-02-22 13:56

  我们都是过去式了

  《英才》:现在看联想和联想控股的变化,会高兴,还是落寞?

  郭为:我们都是过去式了。但听到联想的好消息,我还是会激动,会很自豪。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就好比你是出生在哪个村庄,哪个城市,从哪个小学毕业,甚至到大学毕业,反正和你相关的这些经历,它的好和坏,还是会带有一定的感情在里面。

  《英才》:会渐行渐远吗?

  郭为:理性地讲,一定是渐行渐远了。因为你的事情和他们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有很重要的感情联系,朱立南也好,陈国栋也好,又或是像杨元庆、贺志强这些人,原来都是同事,再往下不认识的人可能那个感觉会差一点儿。像在一个大家族,可能过了几代也走远了,第一代时还是兄弟,第二代就是叔伯关系,到第三代可能就是远方亲戚了,但到第五代就出五服了。再一个就是像我们自己也都还是联想控股的股东之一,只不过是个小股东而已,还有资本的纽带。

  《英才》:如果重走一回青春,你还会那样选择吗?

  郭为:其实,对人的命运、企业的命运,我们总喜欢用一种所谓“我想做什么”去做规划、定目标,而很多老人会说:“形势比人强”。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要顺应那个时代的变化,也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情形去做一个选择。换句话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八零后、九零后的大学生很难理解我们那时候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上大学是国家出钱,大学毕业是国家在分配。实际上也只能是在这个分配的过程当中留有一些自由度而已。

  我老说,一路走来都是被选择的。其实不仅是分拆,还有很多的事,都是因为组织上需要这样去做,领导也要求你这样去做。只是在这个方向上你怎么把它做得更好?这个“更好”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让自己的心情更好,觉得这个事情不是那么被动,怎么样与内心世界的追求契合得更好;第二,要把这事情做得更好。

  《英才》:还记得柳传志对你触动最深的一次批评吗?

  郭为:当年在做NC过程中,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而在市场的动作又做得比较大。柳总就问我,你觉得做这个事情的动机是不是不对,你是为了宣传还是真正要做事?确实,我们做企业永远要脚踏实地,不是为了搞什么噱头。

  其实,当时我们并不是做噱头。实际上我还是不懂怎样去看人,我容易轻易地对一个人下结论。以前柳总批评我比较多的,就是因为我在对人的判断上比较感情化,缺乏理性。所以,我现在不轻易评价一个人,因为确实存在着变化。

  《英才》:作为老联想的一员,如何回顾成长历程?

  郭为:每个人都在越来越成熟,那个时候可能激情多于理性,梦想大于现实,对自己的评估也会高一些,随着自己越来越掌握全局,越来越体会到,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很有限,都要借助大的市场环境和组织环境来做事。真正说谁有多强,倒是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只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不同企业的感知有差异。

  企业需要搅和

  《英才》:郭可尊和解云航的离职,是一种主动还是被动选择?

  郭为:他们是主动选择的,我们也是。当时我们主动找到郭可尊,因为我觉得网络公司发展遇到一个瓶颈,管理强于创新能力。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件事,最初是想让郭可尊像导师和顾问一样,做先期沟通,待到互相高度认同之后,再磨合。实验的结果是没有成功,郭可尊觉得在这个体制下很难发挥她的作用。

  《英才》:怎样的体制,让她很难发挥?

  郭为:我们有自己的毛病,还是不够开放。为什么请她来,主要是因为她国际化的背景和长期本土经验。解云航也意识到他的状况,所以他提出来换一个地方。我也觉得很正常,在汉庭他可能发挥得更多更充分。

  《英才》:这像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郭为:那怎么办呢?企业总不能永远是死水一潭吧,也需要搅和搅和。因为我时间上做不到直接指导解云航的工作,所以就找了一个我认为在技术上比我更具有前瞻性、更具国际化资源的人去帮助他,其实当时是这么想的,包括请郭可尊的过程,也是找他一起商量的,我所有事情没有阴谋,都是阳谋。

  《英才》:外界认为,是自主品牌和分销上有一定冲突造成这样的结果,你认同吗?

  郭为: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当时在做软硬件选择的时候,确实把更多的力量投放在了软件上,应该说对于网络公司,给予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当然,我们现在又换了一位新的负责人,他更加open,2012年的业务成长得非常好。

  少犯些错误就好

  《英才》:转型智慧城市,也是在追求成为整个IT生态体系的上游?

  郭为:对。从这十年来看,我们从一个边缘的产业走到主流的产业,现在正在从一个主流的产业走向一个前沿性的产业。

  《英才》:智慧城市的推进速度并不快,这会不会影响公司发展速度?

  郭为:我之所以抓福州和佛山两个试点的目标,是要把商业模式固定下来,把我们的技术产品定义下来。不仅要跟政府沟通,包括内部资源的调整,技术实现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要投入非常大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智慧城市是整个十年来的技术积累的一次爆发,我们必须保证这两个城市先做得很好。

  《英才》:这一次转型比第一次难度更大,如何控制节奏?

  郭为:我们在总结失败的时候,总是希望找到一个成功的捷径,但我觉得只要创新就不可能有捷径,能少走些弯路,少犯些错误就好。我也很难说我这次会走多少弯路,犯多少错误,我不知道。

  《英才》:上一次转型中,有一部分核心团队流失了,如何规避同样的问题?

  郭为:很难确保没有流失,只能说是最后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留下来,有的人可能还是会被挖角。因为我们接触的真的是很新的东西,很前沿,你不可能不让他去掌握,你不让他掌握这事就没法办,掌握以后他就会很“值钱”,值钱以后要保证他不流动,真是很大的难题。但是那也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做了,高科技产业投入大,也是这个原因。你必须在一个很小概率成功的范畴里面,运筹帷幄。

  不拒绝被买

  《英才》:阎炎是神州数码的非执行董事,进军智慧城市,是否要与他沟通?如何避免雷氏照明事件的发生?

  郭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企业家和投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合作总是要有妥协的。首先,你要接受人家提出来的意见,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跟投资人商量。有很多的创业型企业家,因为企业是自己做出来的,当别人说这个企业的毛病或者不好的时候就会急。

  所以,心态很重要,既然请人家来,大家都是主人,大家都有权力来对这个公司进行要求。其实投资人有他们的优势,因为他们看的公司比较多,可能会把别的公司的做法介绍进来。

  《英才》:你说过随时欢迎人家来买神州数码,现在也一样吗?

  郭为:一样啊。我觉得没有什么。资本市场的规则,你不能够拒绝。如果你能够为所有的投资人带来更好的回报,那你就去做,没有什么。

  《英才》:这样一来,可能品牌被同化,恐怕很难做百年老店?

  郭为:人家买你,是因为看中你现在做的东西。那他只要继续坚持做这样的东西,买与卖,都是让大家做得更好。我总是讲,今天IBM谁是它的大股东?它就是一个社会企业,是大众的企业,不是“谁的”。我觉得只要打上个性化,都不可能长久的。你看跨越百年的企业哪有几个说还是“谁的”,没有。

  《英才》:如果IBM伸出橄榄枝,你不排斥?

  郭为:对。如果有,我们愿意谈。

  坚持我的梦想

  《英才》:在MBO时,是更加强势的你;在卸任CEO时,是个更加放权的你。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郭为:我倒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强硬的风格,只是在很多关键决策时刻,你是一个必须去做最后决定的人,你必须要给团队强大的动力,不可能表现出你很软弱无奈,这是一个组织结构和位置决定的。

  可能也是2003年危机之后,我们总体上走得比较顺利,就形成了一种权威性。但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也许就让团队产生了依赖性。我总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共同面对市场,认真探讨和分析问题,这是我个人更希望的。

  《英才》:害怕团队对你有依赖吗?

  郭为:目前还没有,所以不断放权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自己去面对。一路走来,我也犯过很多的错误,尽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借鉴,但是,很多东西必须有亲身体验,哪怕是犯错,也要接受现实。

  《英才》:为什么在转型的关键期,卸任CEO,只做董事长?

  郭为:我希望能集中精力做智慧城市。如果按自己的理想,连董事长都不当,只做首席战略官。目前公司的正常运营还是要花很多的精力,一方面,我能偷懒,另外也是为年轻人腾出一些空间。

  《英才》:你觉得自己老了吗?

  郭为:年龄上肯定有时候显大。老不老,是一个心态。如果有人能做相同的事情,我就把这份工作放弃掉。如果确实还有无法替代的部分,就得坚持。

  《英才》:以后不做企业家会做什么?

  郭为:到学校当老师也挺好的,做企业这么多年,可以把企业和团队管理的精髓记述下来,与跟别人分享。

  《英才》:是不是,这样的年纪不会再理想主义了?

  郭为:我现在还会有冲动的时候,好像和年龄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却和经验有关系,知道哪些东西是不可轻信的,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把握。

  《英才》:陷入困境时,你是有情绪就能发泄出来的人吗?

  郭为:发泄不出来,这么多年的风格,没有变化,但焦虑还是会很焦虑。心理焦虑某种程度是一种责任,这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要怎么样与人交代,怎么样对公司交代,甚至是对自己的良心交代。

  乔布斯的传记对我触动很大,他在为自己的信念工作,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企业家可能更多的是从经济上考虑的,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呢?创立神州数码时,我写我们的使命,是要成为中国信息化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可以说,乔布斯更加印证了我去坚持我的梦想。

  《英才》:联想已经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而神州数码的梦想最终只能在中国。

  郭为:这是历史的选择,元庆有那样的机会和走势,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们就是要立足于中国,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技术国际化了,公司可能会有一个转变,但国际化不是我们的目的。人不能什么都比。

  《英才》:你讨厌比较?

  郭为:不喜欢比较,因为我觉得李开复说得好,做最好的自己,老天爷把你诞生出来,你就做你自己,为什么要跟人家比。你是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如果还没有那你就去发挥,如果你全发挥出来,这一生就很好了。

  另眼看智慧城市

  如神州数码一样,力争在如火如荼的中国智慧城市大潮中崭露头角的,还有多家跨国IT巨头。守望大市场时,产业链各方暗自角力,却又遭遇到一些共性的难题。究竟能否携手跨越概念落地之瓶颈,又将耗时多长,考验着每一个玩家的商业智慧。

  【IBM】建一个智慧城市要10年

  受访者: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 夏然

  对比来看,国外智慧城市有较多包袱,因为城市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不能从头再打造一个智慧城市。在为全世界2000个城市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智慧水源管理,还是智慧交通,都以单一项目为主。而在中国,虽然也有智慧旅游等单一项目,但在未来5年,中国将有2亿—3亿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因为很多城市拥有打造“新城”的便利条件,这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建立“智慧城市”。

  另外,中美决策层的考虑也不太相同,美国四年一大选,很多城市的长期规划并不理想;我们与中国多地方市委书记打完交道后发现,他们有更加长远的规划,而从头到尾打造一个智慧城市,也需要将近10年的周期。

  IBM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很多厂商都在谈智慧城市,喊出“打造城市运营中心”口号,其实只是买了一个大屏幕、建了一个大机房,把数据展示在屏幕上,这叫“数据展示中心”,而不是“智慧运营中心”,真正的智慧运营中心,必须二次开发,将各数据运行之后再汇合,最终提出一个智慧的决定,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寥寥无几。即使是IBM这么大的公司,今年的战略也是“打精不打多”。

  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会说,跨国公司水土不服,因为“政府关系”不同。这就像是,别的牌都打不响的时候,只能打这张牌。在我们眼中,每一个市民的基本需求,无论是在中国,在美国、欧洲,甚至非洲,在吃、行、住上都是一样的。

  【德国电信】智慧城市易沦为“业绩工程”

  受访者:德国电信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黄辉

  智慧城市谈了好几年,总体上看,仍是雷声大雨点少。

  国内的智慧城市,从智能交通,到医疗云、教育云等,再到电信基础设施和无线网络上做的铺垫,都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障碍在于:只将重点放在ICT技术层面,却没有让整个市政管理体系做出调整。

  过去三到五年间,电子病历在各个城市推动力度很大,可至今,没有一个城市把这事做成。建立电子档案的初衷是减少拍片,但由于部门利益上不妥协,从A到B医院仍需要再检查。这相当于,既浪费了市政府的钱,又让看病更繁琐。所以,绝对不要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市政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更新脱钩了,否则最后沦为“业绩工程”。

  怎么去做智慧城市?在云计算上,已有前车之鉴,不少政府主导之下的云平台变成了不良资产。事实上,这本来就不应该是政府来做的事。政府可以制定政策,但要引导商业资本和企业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将消费者需求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EMC】应该出台一些标准

  受访者:EMC大中华区云计算解决方案业务总监 谭仲良

  智慧城市有三个重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治理。

  除了技术瓶颈之外,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因为智慧城市的中心是人,包括市民和各个政府相关部门。

  中国在“十二五”之后,城市云变成了国家政策,未来两三年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在中国,很多城市信息化刚起步,所以,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可能比国外还要快。

  不过,在这个领域还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因为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技术,未来各个地方应该出台一些标准,比如数据交换、高清视频和安全方面的标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