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全国 新标准开道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C卡,公交,一卡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14 17:08
只需一张IC卡,就能刷遍全国公交车、地铁、长途客运、轮渡,在外地乘坐公共交通再也不用到处找零钱了。这一场景我们已经设想多年,可是至今仍未实现。要求全国公交一卡通异地联网的呼声日渐高涨,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实现跨市域公共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上有政策、下有需求,联网进程为何还是推进得如此之慢?
标准的双刃
不同城市或者区域之间的公交卡技术标准各异,成为公交一卡通一地互联的主要“壁垒”。那为何不早出台全国统一技术标准呢?
实际上,全国统一标准早已存在。记者调查得知,早在200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设的企业单位——IC卡应用服务中心就首次发布了公交IC卡技术标准CJ/T 166-2002;2008年12月,该中心再次发布了公交IC卡技术标准CJ/T 304-2008,但因该标准与此前2002年发布的标准不相兼容,导致绝大多数城市未采用该标准;2010年,该中心第三次发布公交IC卡技术新标准,该标准再次不兼容前面两个版本。
IC卡应用服务中心发布的三次标准前后不兼容、不统一,为互联互通造成了巨大障碍,标准也显现出负面作用,导致今天不同城市采用不同的公交卡技术标准。很多城市不愿意频繁更换机具设备或者升级软件,多沿用老标准;一些具备技术条件、资金支持的大城市,名义上采取了IC卡应用服务中心发布的标准,但实际上使用的却是自定义标准。
此外,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公共交通管理职能从住建部划归交通运输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此后虽然变更了两次标准,但作为没有管理职能的企业单位,缺乏将新标准推广到全国应用的行政能力。
由于IC卡应用服务中心提出的公交IC卡技术标准并不是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实现全国异地联网自然也就十分艰难了,直到2012年7月,只有上海、宁波、绍兴、湖州、台州、常熟、兰州、白银8个城市实现了“一卡通”互联互通,这8个城市级别不一,区域上也不够集中。
为此,交通部历时3年,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政府管理部门、公交卡企业、公交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制定了公交IC卡及一系列行业新标准,于2012年12月提出《公共交通IC卡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在2013年3月31日前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希望设立一个面向卡厂商开放(按照标准生产就可以投用)、又有全国推广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潜力的公交卡标准。
将公交卡纳入监管体系
作为交通运输部新标准起草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蕴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标准其实是一套体系,在技术标准之外,还需要统筹规划一整套的检测和监督体系来保证其得到顺利实施:“一方面需要技术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体系、制度、管理上的配合,这应该是站在整个行业发展角度,进行通盘考虑的。”
目前中国的IC卡大多为CPU智能卡,其中含有大量有效数据,通过分析市民刷卡数据,可以辅助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决策,例如发放公共交通补贴、分析出行量和交通需求、进行路线规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为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过去IC卡服务中心将密钥直接卖给一卡通运营公司,是一个公司对公司的过程,直接绕过了交通主管部门,公交卡管理游离于交通管理体系之外,导致交通部都无法掌握刷卡数据,存在监管漏洞。我们会在这次推广交通部新标准时,将新公交卡的管理纳入到交通行业管理体系中来。”杨蕴提到,目前中国的IC卡大多为CPU智能卡,其中含有大量有效数据,通过分析市民刷卡数据,可以辅助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决策,例如发放公共交通补贴、分析出行量和交通需求、进行路线规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为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使用过去的IC卡技术标准,对于公交运营商而言,会因为技术标准不开放而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而对于公交卡生产企业(简称“卡企”)而言,不同的技术标准意味着它们每为一个城市服务,几乎都需要在研发和生产等环节有新的投入。而交通部推出这个全国统一、面向卡企开放的标准后,运营商无需缴纳,按照标准生产后即可使用,将有利于公交IC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共赢,一同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3.2亿张存量公交卡,要想将这些旧卡全部淘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淘汰旧卡时所形成的浪费?对此,杨蕴解释:“现在的工作一是将新发的卡逐渐向统一标准过渡,当市民有异地出行的需求时,就可以来换一张新卡;二是刷卡终端兼容新旧两种卡。现在各个地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升级步骤。”
岭南通模式
为推进新标准实施,交通运输部选择了广东、江苏两省作为“全国一卡通互联互通示范工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广东岭南通的运作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在2011年之前,广东省同样存在“多卡并存、多卡不通”的无序局面,为此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于2011年6月部署成立了广东岭南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岭南通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岭南通就已经实现了广东省内17个地市的互联互通,在省内12个地市实现全面覆盖,累计发卡量逾3100万张。2012年的发卡量、消费笔数、跨区消费笔数的月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7%、2.87%、34%,增长态势迅猛,区域互通成效明显。2012年7月“岭南通-八达通”联名卡的发行,标志着粤港两地正式实现公共交通等领域的一卡无障碍通行。
岭南通公司总经理谢振东介绍:“广东各地区卡片技术存在差异,我们首先对IC卡的选型、数据接口、系统兼容性等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建立统一的IC卡密钥管理标准,确定粤港澳公共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
为有效推广标准,岭南通提出要与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保持存量、提升存量、发展增量、共享增量的前提下,由地方公司自主选择卡片供应商、定价、获取利益,以此提高地方投资公交IC卡互联互通的积极性。据悉,交通部公交IC卡技术标准实行后,也会兼容岭南通标准。
即将于2014年8月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南京市,也希望能借助交通部的公交IC卡技术标准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江苏省内50%以上公交卡的互联互通。目前,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也都在积极开展基于交通部标准的互联互通。
链接
一卡通应用还将延伸至金融、社保、园林、加油、停车、水、电、气等领域。香港八达通就是公交卡进行小额支付的成功典范,八达通目前发行量已超过2400万,日交易额超过1亿港币,应用范围覆盖香港所有交通工具、停车场、超市等。对此,谢振东说道:“岭南通也将借鉴其成功经验,以岭南通卡为基础承载,建立全省统一、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交通智能卡系统,全面应用于公交、地铁、出租车、城际轨道交通、道路客运及轮渡等公共交通工具,并扩展到便利店、超市、门禁、考勤和图书证等公共服务领域,最终实现与港澳地区的互认结算。”
本报记者 别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