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财政制度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在清代,省级大吏不但没有公车等补助,反而还有许多在今天看来极不合理的支出负担。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给一位总督的支出大致算一笔账,看看他一年要在哪些方面花钱。
第一项当然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开支。
总督的工资,养活的可不止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大家子人。曾国藩个人生活虽然十分俭朴,但是由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几十口子全靠他一个人养活,这些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
第二项开支如今就不太好理解了:曾国藩还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开支。
作为地方上的一把手、一号首长,曾国藩身边当然得有一个庞大的办公班子。以今天的省长而论,身边必有秘书长、办公厅、后勤保卫等一大套机构人马,才能满足日常行政需要。查《某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参事室、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相关规定 ,省政府办公厅设17个内设机构:有综合一处到八处、会议处、信息处、机要处、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省政府总值班室)、省政府政务公开和媒体联络办公室、省政府督查室、办公室(人事处)、外联处、行政处(财务处),等等。
省政府办公厅机关行政编制163名,其中省政府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8名,省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1名(副厅级),省政府政务公开和媒体联络办公室主任1名(副厅级),省政府督查专员2名(副厅级)。处级领导职数52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这些人,都是直接给省级领导服务的。仅一个办公厅的人事编制就这么多,何况协助省委书记、省长工作的其他部室。
按此推测,清代总督衙门亦应有至少百人以上的办公服务队伍,才能满足总督工作的需要。清代总督衙门中,确实都有这样一个类似的相当庞大的班子,他们由幕友、书吏、仆役、家丁们组成,负责总督的办公、保卫、出行、勤杂等事务。不同的是,如今上自秘书长下至普通科员皆是国家公务员,薪金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在清代,这些人都是总督和巡抚私人聘请的,要由督抚自掏腰包。也就是说,督抚衙门中,只有总督和巡抚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官员,其他人都“没有编制”,他们的工资,由督抚自行解决。你爱雇多少人雇多少人,爱开支多少就开支多少,国家一分钱不管。
这种设计,和京官的薄俸制一样,是因为皇帝偷懒,不愿意详细考虑总督一级的行政经费支出,把这个摊子推给总督自己解决。皇帝省了事儿,却使总督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这些编外人员工资可不低。就以幕友或者叫师爷的为例,他们每个人,年收入至少一千两白银。请上十个八个幕友,一年就得支出一万两。此外那几十上百个书吏家丁,加在一起也要将近一万两银子的工资。所以仅工作人员工资这项,曾国藩一年就得支出两万多两。
清代的财政制度中居然还有比这更匪夷所思的规定:总督办理一些公务,得自己花钱。
比如,总督每年都要对绿营兵进行检阅,以保持军队战斗力。既然检阅,就要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奖励。但是这些钱,得总督自己出。还有一个特别不合理的,即皇帝与总督的通信费,也要由总督自己出。那时候皇帝和总督们之间,要频繁地递送奏折,下达谕旨,因为是机密文件,所以要派一个精干的队伍专门运送,一年需好几千两银子。这个钱,皇帝不管,总督自己出。
所有这些开支加在一起,一位总督一年要花多少钱呢?两江总督事情比较多,公务繁重,一年要花六万两左右。
那两江总督的养廉银是多少?一万八千两。也就是说,有四万多两的差额。这四万多两从哪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靠种地吃饭,总督们只能靠权力来换取收入。这四万两的差额,催生了“陋规”,也就是下属各官员和衙门给他的“进贡”。
从“陋规”这个“陋”字上,可以看出世人对这项收入的道德判断。人们认为“陋规”完全是贪腐的产物,并且都归入了官员的私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陋规”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上级官员办公经费不够,不得不向下级收钱。
张宏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