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出海布局“中国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粤商,出海,中国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17 13:51
陈芝华,广东省电脑商会会长、中东(阿联酋)·中国商品采购中心(以下简称“中国城”)董事长、广州金波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兼任其他五个国际商会、专业委员会主席、副主席,4个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广州市天河区人大代表。从2008年起,陈芝华带领广东省电脑商会副会长及理事长以上级别的11个会员单位组建了广州金波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海外投资,开启了“抱团出海”的征途。
到目前为止,借助广东省电脑商会这一平台,陈芝华已经带领会员们在亚、非、欧、南美、北美的10个国家开始筹建或已建起“中国城”。
“中国城”首站选择阿联酋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会选择抱团出海?
陈芝华:选择“抱团出海”,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也是海外市场大有商机,我们也算借着金融危机进军海外市场。
我们电脑商会一共有1800多会员,都是做IT产品的,其中70%是外单。原来在广州做国际贸易,一年两个交易会,客户在会上下单,有这么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本不用往外走。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大客户订单少了。没办法,只能选择“抱团出海”去国际市场上看看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都说全球市场萎缩,要主打内需,可是打开内需需要时间和过程。而国际市场就不一样了,基数在那里,只要能够进去就能赚钱。我们出国考察发现,我们生产的东西,人家出去贴个牌,赚的就是我们的十倍百倍。现在我们借助商会这个平台,大家“抱团出海”打造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渠道,这样就能够赚钱。所以我们选择做“中国城”。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经济处于低谷,这个时候出去的成本就会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在最低的时候接得住,那么接下来就是走上坡路了。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第一站选择了阿联酋?
陈芝华:第一,阿联酋是一个新兴市场,欧美市场已经很成熟了,要进去难度大成本高,但是阿联酋不一样,市场潜力真的很大,现在中阿贸易额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
第二,阿联酋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很明显。除了自身经济发达,市场巨大之外,还辐射了周边包括欧美在内的50多个国家。
第三,阿联酋是石油国家,资源丰富国民富裕,需要有“中国城”这样一个商品采购中心,方便他们的消费需求。我们“中国城”专做中小批发商的生意,单子不大,周期短,周转率高。
最后,阿联酋的政局在这十几年里也一直很稳定,营商环境较好。
阿联酋没税局
《瞭望东方周刊》:海外的营商环境与国内相比,好在哪里?
陈芝华:欧美发达国家生活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很高,但是阿联酋确实好很多,除了生活成本之外,其他方面都很有竞争力。
我们的“迪拜·中国城”建在阿联酋7个联合酋长国之中的阿基曼,这里都是沙漠,地价很便宜,周围虽然没有什么配套设施,但是我们来了以后当地政府帮我们把路拓宽了,也就方便了。
阿联酋没有税局,所有的产品不管是珠宝等奢侈品还是生活日用品,都是海关收取统一的5%关税,没有什么增值税、消费税。在阿联酋,印巴的劳工比较多,他们不仅语言沟通上比我们的劳工有优势,雇佣成本也便宜得多。
我们在埃塞俄比亚首都附近买了一块地,准备在那里建一个加工基地。因为埃塞俄比亚是欠发达国家之一,为了扶持这个国家的发展,埃塞俄比亚生产的产品在全世界都没有贸易壁垒,有的国家甚至给予零关税待遇。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欧美国家的营商成本高,那为什么还会选择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中国城”呢?
陈芝华:我们在欧美建立的“中国城”与在阿联酋和柬埔寨的还不一样。在阿联酋和柬埔寨,我们主要做中小批发商的生意,在欧美则会做一些中高端的产品。而且在欧美发达国家,我们会跟当地华侨合作,利用他们现有的物业,而不是像在阿联酋和柬埔寨那样自己建设。
比如在荷兰,一位老华侨一直想做一个中国商品的集散地,他有自己的物业,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但没有运营经验和客户渠道,所以一直没有做起来。后来他找到我们希望合作,我们去考察后决定因地制宜,利用那里周边发达的汽车产业集群,做一个中国的汽车饰品集散地,不仅能够展示中国生产的汽车内饰品,也能够直接采购产自欧洲国家的汽车配件产品。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当地注册品牌,委托国内企业代工,然后贴牌,再行销全世界。
在加拿大和美国,我们大体也是这种合作模式,选择做一些国产的中高端产品。
升级版“唐人街”
《瞭望东方周刊》:以前讲“中国城”,大家的印象就是“唐人街”,你们的“中国城”跟传统意义上的“唐人街”有什么区别?
陈芝华:我们是升级版的“唐人街”。原来的“唐人街”、“中国城”规模都很小,就是一条街,或者几个华侨有个一两千平方米的物业,找几个老乡或者亲戚过来做一些零售。
我们不一样。我们在阿联酋的“中国城”超过20万平方米,投资约一亿美元,整个“中国城”横跨1.6公里,就像一条孤独的龙横亘在一片沙漠里,周围什么都没有。
阿联酋是石油国家,那里的人很有钱,生活悠闲。而且我们做过调查,人们进入一个商业区,有50%是为了吃而来;30%的人是为了逛一逛,看一看;真正消费的只有20%。所以我们在“中国城”里设置了包括产品展销、物流仓储、休闲娱乐的各类设施,打造成一个吃喝玩乐的大商场,这样也就吸引了不少人流。
另外我们在欧洲的“中国城”有一个设在法国,叫做“欧洲国际采购中心(ITEC)”,投资将近9000万欧元,建成后有300万平方米,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城”。
《瞭望东方周刊》:建了这么恢弘的“中国城”,招商情况怎么样?商家盈利如何?
陈芝华:招商不是问题,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先组织商家去考察。原来在中东做生意的中国商家只有3万多,现在已经有25万了,我们的全部投资三年就收回了,现在“中国城”内的2500多个商家盈利都很好。
还有一个问题,都说中国的产能过剩,其实还真不一定,这就要看你是面向哪个市场了。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内需也会有限,打开又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短期内可能会显得过剩;但对于国际市场来说,中国的产能完全能够被消化掉,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充分走出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因为不通畅才造成过剩。
你看在深圳华强北,手机是不是已经过剩了?但是在阿联酋市场潜力还很大,去年一年就卖了10亿部。我们就有商家把手机主板从深圳空运过去,把外壳包装海运过去,然后在当地组装,销售很好,关键是量大。
还有中山的一个灯场,原来自己生产运过去贴牌销售,后来品牌做好了,自己不生产了,让老家的亲戚开工厂生产,自己专门负责做品牌。
中国人现在是全世界招商引资的头号对象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城”做得这么大,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那么是否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陈芝华:有的,我们从省到市都有支持。像我们在荷兰做的这个项目,深圳市政府就希望能够做成市级项目。这当然对我们有好处,深圳市有深圳市的资源,广州市有广州市的资源,我们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走出去的。
现在我们做得比较好,也得到了商务部认可,还专门组织开过几次会。他们也提供了不少帮助。现在商务部提出要在海外建设100个中国产品的销售商务平台,这个由谁来做呢?还得靠企业。但是以前中小企业单打独斗,自己做不了,最后还是只能由国企来承担。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借助商会这个平台,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抱团出海”的新路子,我们准备承建10个“中国城”。
《瞭望东方周刊》: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投资客是否受到欢迎?
陈芝华:相当受欢迎,中国人现在是全世界招商引资的头号对象。像法国这个项目就是当地政府邀请我们去的,还说只要我解决一个当地人的就业,就给我两个移民资格,他们比较关心的是就业。
上个月阿曼政府还订好了机票酒店邀请我们过去考察。他们想帮助也门发展,在和也门交界的地方搞一个自由贸易区,吸引也门人过来消费。因为没有运营大型商场的经验,所以邀请我们参与建设。
马上,广东省经贸厅还要带着俄罗斯地方政府官员来我们这里谈建“中国城”的事情。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中国人比较勤快,到哪里都能把当地经济带活。
《瞭望东方周刊》:还希望政府提供什么帮助?
陈芝华:说实话,现在政府从政策到资金都有帮助,但是我们更需要有专门的组织、专门的人来做这项工作。像我们这代企业家基本都不懂英语,到了国外就是文盲、路盲、法盲,需要有人来帮助和引导。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智亮|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