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破中国IT企业困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经济,IT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28 13:45
四月,英国《经济学人》刊发了一篇纵论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的文章“中国经济速度并非一切”。其中一段文字很耐人寻味“过去三个季度中,服务业对GDP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制造业,这种情况,自1960年代以来还是头一次……中国正在朝着更现代化的经济模式转变,变得更像西方经济体那样,把消费者和服务放在更首要的地位”。
以服务和消费者为导向,无疑是最现代也是最经济、最合理的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经济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的,低端制造业发展过分的依赖于国际经济健康的生态环境,进而导致全国范围的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此次经济增速放缓和服务替代单纯生产的产业架构重新求得平衡,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指出了健康成长的路径。
将IT从制造业变成服务业,从产品的创意、研发、服务模式上贴近消费者,本身就是现代IT业的基本工作方式。产品伊始就放到市场上被评判、校验、改变更是互联网产品最基础流程。但显然,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阻碍中国IT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一个课题。以闭门设计制造拉动行业的发展和撬开客户的钱包,一直也是中国IT企业的挣钱模式。研发与销售脱节:研发蹲在象牙塔里闷头开发自己价值意义上的产品,市场用调查问卷搜罗普罗大众的基本需求,销售无所不用其极的用回扣劈开企业信息服务部门的大门。渠道端的销售能力堪称世界奇观,但产品购买后的使用率经常在30%以下。互联网、云计算来临,拿已经贩卖多年的线下产品强行套在网络上跑,在冠以例如SAAS等时髦名词,实质上还是靠现下塞钱、喝酒拿单;没有互联网基因,管理者、投资人“杀鸡取卵”急不可耐,最不愿意遵循就是互联网从免费到收费的基础眼球经济规律。哪怕免费的时间只有三年。
一方面喊出口号:全面拥抱互联网、云计算;另一方面业绩大幅度下滑,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非常难看都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业界人士也已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真正以消费者和服务为导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是真正阻碍中国企业踏上时代步点的显见原因。
而同样的转型例证在国际IT企业身上已经初见端倪。暂且不说在消费级产品中,以往产品开发中过分注重技术性能而忽略用户体验的现象被各个生产厂家摈弃;乔老爷带来的极致UI体验、艺术化设计、已经成为行业基本生存准则。即便在B2B市场,IBM用咨询、服务开道,充分贴近行业客户的需求;微软企业级应用上加大区域市场的开发力度,而非标准化产品售卖;华为利用以往的渠道优势做“云+管+端“的尝试,重点提升企业级服务。所有的一切在昭告全体客户,IT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互联网、云计算时代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升级。也可称为更高意义上的“以客户为本”。
后PC时代带给IT行业的革命是现象级的。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全新的技术让IT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彻底变革和IT与工业之间的依存关系。IT不可能脱离消费或工业单独存在,从产品开始,贴近、拥抱、融合将成为未来成长引擎。
中国的IT精英们,如果不能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根本上拥抱互联网、云计算、移动,被客户最终抛弃将不会是天方夜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