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黑客攻击问题,中美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继舆论战上不断得分之后,奥巴马政府已经考虑采取措施,在网络安全方面不仅简单防御,而将要积极威慑和主动对抗。
美国充分利用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规则的模糊性,占据了舆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但是,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我们拨开层层迷雾,透过现象,来了解一下真实。
美国是唯一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国家。但在中美黑客事件中,美国反而给人印象很被动、很无辜,中国却被塑造成进攻的角色。这完全是一种假象。
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战役目前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首先就是舆论战,其次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市场战,最后是国家之间真正的信息战。
舆论战
舆论战是利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舆论上压倒对方,占据最有利位势。美国利用自身软实力,尤其是新闻话语上的主导权,把中国塑造成为网络战的进攻方,自己沦为弱势的防御方。以IP属于中国,等同为中国黑客发起攻击,将中国黑客等同政府支持,依靠这种完全不合理的逻辑,获得舆论得分,谋取在中国其他方面的更多利益。同时,在不断压缩经费的趋势下,最大程度为自己获取网络安全的经费投入。
市场战
让我们在看看基础设施的市场战。全球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比如根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处于美国政府实际控制之下。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商,无论是骨干网的路由器,还是服务器、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商店等,基本由思科、英特尔、高通、微软、苹果、Google等美国公司占绝对主导。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敢于与美国进行进攻性举措,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信息战
美国最早完成顶层设计,并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和部署信息战。国家的网络安全战略由总统直接领导,每年推出相关战略研究报告,都是总统直接撰写导语。美国从最高层出发,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在网络时代的霸主地位。而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有实力的国家,都还没有真正完成战略上的顶层设计。网络空间安全仅仅局限在不同部门层面。
从发展趋势和长远的力量转移来看,未来网络空间将逐渐形成中美两强博弈的新格局。可以说,在5到10年之后,互联网世界的产业竞争力,中国将与美国形成分庭抗礼的基本格局。但是,在近期的5到1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并完善自己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无论是面对美国进攻型的舆论战,还是强化自身基础设施安全建设,中国都急需补课,提升基本的应对能力,摆脱今天的被动局面。
当然,最紧迫的还是,要尽早在国家战略上完成符合中国实力和发展趋势的顶层设计,并在产业竞争力和舆论战的应对方面,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和更多的应对策略和智慧。
(作者系博客中国创始人、WEB2.0倡导者,联系方式为lining@blogchina.com)
方兴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