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BI都赚钱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BI,QlikTech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28 14:03
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展,数据量也开始剧增——已从TB跃升到PB级别。“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是2009年全球存储量的40倍;而这其中,企业数据正在以55%的速度逐年增长。”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
“大数据不是产品也并非技术,它本身没有意义。但是,商业智能(BI)技术却可以体现大数据(BD)的价值,它让海量数据之间有规可循,让孤立的数据之间有了联系。”QlikTech公司东南亚及北亚区副总裁Terry Smagh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
QlikTech公司1993年于瑞士成立,最初基于个人电脑的桌面工具QuikView一直是其发展的旗舰产品。但是,直到2000年,开始聚焦商业智能,才使QlikTech公司的业绩渐渐吸引业界眼球。在2012福布斯评出的全球增长最快的25家技术公司中,QlikTech排名第3,最近12个月的营收增长率37%,位于排名前两位的LinkedIn、苹果(Apple)之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QlikTech是福布斯榜单上25家技术企业中唯一一家从事商业智能分析的企业。
虽然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的普及,最早起源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商业智能已成为科技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提供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著名IT厂商包括微软、IBM、Oracle、SAP、Informatica、Microstrategy、SAS、Royalsoft等。但是,并非所有的商业智能都能够赚到钱。
“商业智能包括很多的内容,数据可视化、报告、操作平台等,然而QlikTech关注其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称为分析发现(discovery)。”Terry Smagh解释道。据悉,QlikTech公司已经推出商业智能软件QlikView 11.2版本,以及Business Discovery(商业探索平台),“作为一个内嵌式的存储平台,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分类、标签等都在Discovery平台上进行。”
作为QlikTech公司的大客户,海尔公司行销网络覆盖全中国,而且销售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高端的企业级产品、低端的消费品。“海尔公司产生的数据量不仅大,而且分布广泛,例如他们的零售店,公司本部的数据库等。”Terry Smagh说,“但是,海尔最想知道的是怎样可以分析哪一家分销店做得好、哪一款产品卖得好,更细致的就是在什么时间段这款产品卖得好,这样它才能高效地组织规划和生产。这时,我们就把海尔的各方数据放到Discovery平台上,分析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比如广州、上海、广东、北京、深圳等哪一款产品卖得好,是什么样的人在买这款产品,以及买这类产品的人同时也买了哪些关联的产品。”
Terry Smagh认为,QlikTech与SPA、Oracle同做BI,但是却形成互补,“SAP Hana、Oracel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而我们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另外在IBM主导的Hadoop领域我们也有多样的合作伙伴,而在系统集成方面也同埃森哲等进行合作。”
据悉,QlikTech还有一个QlikMarket.com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和技术合作伙伴可以开发一些应用软件,企业级用户来说可以直接在网站上下载所需软件,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使用。这些软件都是针对不同行业和解决方案进行专门开发的。”
其实,商业智能产品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整合平台基础上的集成化应用。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战略性地利用技术,了解自身需求,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地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才是获取更大利润和更快发展的保障。
本报记者 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