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化应用差距何在?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虚拟化,云计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28 14:17
虚拟化和云计算在提高IT效率、实现IT服务自动交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多数中国用户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虚拟化的优势,对虚拟化和云计算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大大滞后于欧美用户。中桥国际调研咨询公司(Sino-Bridges)长期关注中国和欧美市场数据中心领域IT技术的发展,近期就虚拟化和云计算在中国的应用访问了大量最终用户,该公司首席分析师王丛将结合其在数据中心领域十几年的知识积累和市场经验,以及对欧美市场的了解,对调查数据进行解析,诠释中国虚拟化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本栏目近期将独家连续刊登相关调查报告及王丛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和与欧美市场的比较。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王丛,她对本次调查结果阐述了总体观点。
本报记者:今天的虚拟化与过去大型主机上的虚拟化有什么不同?
王丛:虚拟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几十年前就有的大型主机上,就应用了虚拟化。近年来所讲的虚拟化与大机的虚拟化有相似性,都是将资源池化,从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到网络资源,都进行池化,用逻辑分区的方式支撑应用负载,这是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大机不是开放技术,而现在的虚拟化技术是基于开放系统的架构,大机虽然好,但用户可能用不起,而开放再加上虚拟化技术,就能使传统的中低端硬件技术结合虚拟化的软件技术,在计算能力还是弹性、管理、高可用和高效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如此说来,对于虚拟化是不是一个完全的新模式,是,也不是。从理论上和概念上,这样一种技术不是新鲜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虚拟化技术与开放系统的结合,又是一件新鲜的事。
虚拟化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要晚于欧美市场。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对于欧美市场,虚拟化已经80%被接受了,目前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虚拟化还算一件新鲜事,也就是近5年才逐步被认识和认可的技术。
本报记者:中国用户的虚拟化应用与欧美市场有多大差距,这种差距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王丛:说到差距,在调查报告里,我们通常有两个定位,一是虚拟化的普及率,二是虚拟化水平。先说普及率,以行业为例,有三个维度:整体看,在一个行业里有多少企业上虚拟化了;个体看,一个企业内部有百分之多少虚拟化了;再有就是虚拟化部署的年限,可能用了一年、二年,都在测试环境,看不出来价值和压力,但三年后进入了生产环境,那么价值和压力就显现出来了。
在普及率方面,中国市场相比欧美市场,距离很大。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有40.8%部署了虚拟化,而在欧美则高达80%。如果再考虑数据中心内部虚拟化的普及率和虚拟化部署的年限,那距离就更大了。
再说虚拟化水平。虚拟化水平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虚拟化是用于测试环境还是生产环境;二是如果用于生产环境,那么是办公应用还是业务关键性负载;三是虚机的密度。从这三方面看,中国的虚拟化水平远远滞后,即使是中国最顶尖一族的数据中心,也远远滞后整个欧美市场的虚拟化平均水平。如果用曲线表示,现在中国虚机密度普遍分布在5~10,而欧美市场大多在15左右。另外,从另一方面看,在欧美市场,虚机部署较少的比例很少,但在中国市场,虚拟密度在5以下的达到38%。因此,无论是虚拟化水平还是虚拟化应用的成熟度,中国都远远滞后欧美。
如何看待虚拟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有些中国企业说,我不差钱,不用虚拟化。但是,上不上虚似化,真不是差不差钱的事。虚拟化是从传统的IT架构到云计算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我们一般把虚拟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谈的是省钱,第二阶段是提高效率,而第三阶段就是云计算的IT服务交付了,没有前两个阶段,就无从谈起云计算,而是关系到IT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未来实践IT服务交付。
本报记者:虚拟化对中国用户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王丛:虚拟化对中国用户的价值与在欧美市场的价值表现得非常不一样,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国企业考虑的更多的不是如何省钱,而是怎样快速发展,而欧美市场在经济疲软的环境下,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利用虚拟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中国有数据中心仅10年左右,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有限,而在欧美市场,数据中心运营了30多年,管理人才和经验都高于中国市场。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虚拟化的价值,我们给了7个选项,其中包括提高整个IT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整个IT运维和管理效率、降低TCO等。中国用户和欧美用户的选择不同,不同企业规模的选择也不同。如欧美的大型或超大型企业,首先考虑提高整个IT管理运维效率,之后提高整个IT资源利用率。我们想告诉用户的是,部署虚拟化不省钱,即使能降低TCO,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省钱不是虚拟化体现出的最大价值,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管控能力。
本报记者: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王丛:对于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关系,首先想澄清的是,不是所有的云计算都一定要用业界主流的虚拟化软件去实现,云计算有多种,一种是用开源软件加上低端计算结点和存储结点,像亚马逊和Google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去部署,所实现的形式是分布式的,这一般是公有云采用的方式。我们针对私有云做了几个调查,探讨私有云和虚拟化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用户认为虚拟化是私有云的一种,虚拟化和私有云有着很紧密的相关性,虚拟化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解耦,把整个工作负载和传统的硬件架构解耦,然后在池化的资源上加上云计算平台,一个可以交互的平台,可实现高效资源管理和配比流程的交互的平台。
本报记者:虚拟化的演进过程路线图?
王丛:如果从虚拟化演进来看,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有很大的区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美市场因为虚拟化已经成为主流了,所以企业会有一个虚拟化的规划图,规划哪些应用会逐步上虚拟化;其次,在欧美市场,虚拟化是循序渐进的,它需要一个非常坚实的架构,这种架构的体现就是高弹性、高智能和高可用。但中国用户不同,其虚拟化是跳跃的,起步晚,但起点高,盲目性也强,别人用他也用,但对于目标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我们看到,虚拟化在欧美市场分3个阶段,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从某种角度看,也许需要更多的阶段。欧美用户实施虚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上测试环境,然后到生产环境,在生产环境还包括从办公软件逐步进入到关键应用,最后实现云计算,其实就是3步,硬件资源整合、应用整合、数据中心和云的融合。中国用户也在走这样一条路,但不同的是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是走了一半的路,比如,在测试环境过程中,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中端以下的企业上了虚拟化后,把虚拟化作为提升整个数据保护和业务安全性新战略的较少,而是上了一些办公软件,然后就上云计算了,可能是一朵小的云,而这朵云和虚拟化之间是完全独立的。这种跳跃式的、不循序渐进的方式会给企业未来长期的IT架构和整体IT效率带来很多问题。在未来的整合过程中,有可能完全无法整合到一起,即使能整合到一起,管理起来也会很复杂,同时未来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技术过程中没有统一框架。
中国用户应用虚拟化的现状并不是技术问题。一是企业级用户的IT管理架构的问题,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可能是不同的人管,采购、部署和管理也分属不同部门负责,谁也不愿出事和担责任;与中国的IT文化有紧密的关系,中国的IT文化不是鼓励创新的文化;另外,中国的IT管理者对于虚拟化的了解与欧美相比要差很多。这几个环节严重制约着中国虚拟化的发展。
本报记者 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