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大佬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摩托罗拉,移动中国
  • 发布时间:2013-05-28 14:05

  “我们正式开始通知那些受到今年2月份全球宣布的公司重组计划影响的中国区员工。此次重组计划对全公司所有部门均有影响,其中以研发部门为主……”

  4月底,摩托罗拉移动中国区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宣布启动中国区的裁员,并称该举措是全球1200人裁员计划中的一部分。随后,对于外界传言的中国区裁员800人的说法,摩托移动中国区数次强调人数并没有那么多,摩托还会在中国市场上驻扎等。然而谁都清楚,裁员就意味着紧缩。

  几个月前摩托罗拉移动已经出售了在中国台湾的机顶盒生产厂商,伟创力也收购了摩托罗拉位于中国天津的制造工厂,这个拥有7000名员工的工厂从此与摩托罗拉没半点关系。然而,这一系列举措无法证明摩托移动在中国市场坚守的决心,其未来还能有多大作为也令人怀疑。

  从巅峰到谷底

  商业枭雄、帮派老大,率领一众随从与另一大佬洽谈生意,关键时刻拿起一块“砖头”下达紧急命令,气势如虹……这是上世纪90年代风靡内地的众多香港影视剧中常见的画面,那块用来凸显人物形象的“砖头”,就是摩托罗拉制造的“大哥大”。“大哥大”是早期手提电话的俗称,由摩托罗拉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售价却高达2万元以上,是那个年代绝对的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大哥大”之后,摩托罗拉寻呼机、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及至全球市场依然风头无二,而除了移动通信,在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领域,摩托罗拉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企业。鼎盛时期的摩托罗拉,公司总收入在2000年达到约380亿美元,在 IT 公司中,规模仅次于 IBM 和 AT&T。

  对于中国市场,摩托罗拉也很早就进行过考察,并于1992年3月在天津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投建半导体和传呼机工厂,199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这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到2008年左右,摩托罗拉在中国内地共创立了1家控股公司、5家独资公司、5家合资企业、18个研发中心和23家分公司,员工超过万人,许多中国市场上知名品牌的手机都需要使用摩托罗拉提供的芯片。另外,摩托罗拉还打造出著名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培养出大批企业高管,当时曾有猎头公司传出消息称:在戴尔中国区一次中高层的饭局中,整桌八九个人中,只有一人不是来自摩托罗拉。

  然而基于模拟信号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成为历史时,也成为摩托罗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可以说,摩托罗拉的下滑速度超出许多人的预期。“辉煌的资本也会成为隐藏的祸患。”通信行业资深分析人士项立刚说,在通信技术由一代向二代推进时,诺基亚提出“科技以人为本”,所求不是做“信号最好的”手机,而是做“最时尚”的手机,摩托罗拉却看不上这种“花哨”,导致自己渐渐落后。而一位摩托罗拉曾经的老员工说:“高尔文太浪漫了,不切实际。”他指的是摩托罗拉创始人保罗·高尔文的孙子克里斯托弗·高尔文时期,摩托罗拉主导的铱星计划白白烧掉了几十亿美元,拖累了公司发展。2001年第一季度,摩托出现了16年来的第一次亏损——亏损2.06亿美元,手机、半导体等业务也全面萎缩,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只剩下13%;2002年,摩托半导体部门第一次跌出业界前十排名;2003年,摩托罗拉股价跌到8美元以下,竞争对手诺基亚和高通的股价则在4年中分别上涨了544%和1100%。

  重压之下,1999年摩托罗拉拆分了铱星业务;2003年拆分半导体业务部门(freescales);2006年又拆分了汽车电子业务。虽然在2007年以前,摩托罗拉还能和诺基亚一起引领群雄,但是市场“老大”的位置从1998年起就已经输给诺基亚,到2007年连第二的位置也没保住,被三星电子超越,而摩托罗拉原本同样强势的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业务也没有发展起来。

  在通信技术由二代发展到三代时期,摩托罗拉因为在战略规划上的犹豫和迷茫几乎错过了智能手机这班车。“3G手机不但需要信号好、够时尚,还要求企业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保障软件的品质能力也要够高够强,这些方面摩托罗拉都建树寥寥。”项立刚说,在三星手机做得越来越漂亮、中国山寨机能做得价格越来越低时,摩托罗拉再也没有鲜明的竞争优势。

  资本落井下石

  “如果给摩托罗拉移动部门足够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它应该有机会缓过来,说不定今天仍站在手机厂商的第一梯队里。”不少曾在摩托罗拉工作过的人认为,虽然手机业务后来持续亏损,令当时公司内其他部门的员工有所不满,但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情绪欠考虑,“应该多一点耐心,让手机业务部门整理好战略规划,解决好管理问题。”不过,员工的情绪并没有决定性力量,真正把摩托罗拉逼到绝境的是资本的意志。

  “那时候公司高层们经常对我们说,别听那个人胡扯,继续去做自己的工作。”不愿透露姓名的摩托罗拉前员工李先生说的“那个人”,是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这位美国亿万富翁、摩托罗拉的大股东,被称为“企业狙击手”,是公司恶意收购领域的老手,他在葬送摩托罗拉这件事上出了不少力,而其他股东的作为也没有好到哪去。

  2003年克里斯托夫·高尔文辞去摩托罗拉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的职务时也是迫于股东们的压力。那时的摩托罗拉正处于困境中,股价一直下跌,华尔街投资者因此一直批评高尔文,不断呼吁他辞职。众所周知,克里斯托夫·高尔文的父亲鲍伯·高尔文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对未来的把握。这被称为“高尔文精神”,即以人为本的持续增长动力。可是在这个高歌猛进、惟利是图的年代,谁还能容忍高尔文“不把利润放在最重要位置上”?华尔街的投资人更喜欢谷歌、苹果这样超常规发展的奇迹公司,他们敦促摩托罗拉“应该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改革行动”,要的就是收益、利润。

  高尔文离开之后,2004年爱德华·詹德出任摩托罗拉CEO,作为职业经理人,詹德被股东意志束缚得更加动弹不得。投资人启用詹德,是期望通过新人新政,让摩托罗拉迅速恢复“生金蛋”的功能。詹德用公司重组和大规模裁员的办法,令公司利润和股价一度有所恢复,可是“员工感到高层已不再相信自己”,李先生说,摩托罗拉牺牲了员工的归属感,根基由此动摇。

  最初两年里,詹德通过给摩托罗拉手机穿上时尚的外衣,让Razr手机大获成功,但是摩托罗拉的大公司病——办事效率不高、内斗明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全球的研发机构相互之间协调很差,北京和南京的研发中心基本没有自由决定权,而美国那边的研发速度又很慢,整个流程陷于混乱。”李先生说,相比三星每几个月就能推出一款手机,摩托罗拉半年都不能定义清楚一款新型手机,而且手机设计的成本极高,品质也不能完全保证,基本只能单一依靠Razr,让消费者们没了耐心。

  更加不耐烦的仍是资本,如股东之一,纽约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琼·莱平就公开痛骂詹德:“如果我是董事会成员,我才不会给他一个办公室,付他薪水,却只是让他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另一名激进股东埃里克·杰克逊在一份声明中称:“詹德的表现,以及所采取的策略不足以扭转时局,是不可接受的。”而伊坎的逐利心态更加肆无忌惮。一方面,他数度对摩托罗拉移动的表现感到不满,要求摩托罗拉移动利用专利创收,或者把不赚钱的业务都卖掉;另一方面,伊坎不断逼迫摩托罗拉移动回购股票,向股东回报更多的现金。他甚至曾向董事会提出要求回购价值150亿美元的股票,根本不考虑当时的摩托罗阿移动最需要的是在研发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尽快缩小与其他手机厂商的差距。

  股东们的加压必然打乱摩托罗拉的恢复节奏,尽管管理层明白在技术行业,保持快节奏的收购和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稳住自己的竞争力,却只能任凭猎血资本的宰割。詹德之后,于2008年就任摩托罗拉CEO的格雷戈里·布朗,也曾想努力把手机业务做起来,他停下多种OS的研发而专注于安卓,业务一度有所改善,但此时摩托罗拉已经积重难返。无奈的布朗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最终和董事会在2011年1月将摩托罗拉分为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至此摩托罗拉已经变成了小公司,与往日辉煌基本告别。布朗掌管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后,在移动公司担任CEO的桑杰·贾,基本只起到了过渡作用。

  被谷歌带向何方?

  去年5月谷歌正式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后,便启动了裁员程序,迄今已在全球范围内裁掉4000人,并关闭全球94个分支部门中的1/3。“当初谷歌的丹尼斯·伍德赛德接手时,还跟摩托罗拉移动的员工说,让他们放心,要继续好好干,摩托罗位移动仍然要发展壮大,可是事实表明好像并非如此。”李先生说,高尔文时期的摩托罗拉一直推崇“Family文化”,有些员工家中有好几个成员、甚至全家都在摩托罗拉工作,在摩托罗拉连续工作10年的员工,没有经过董事长和总裁的批准,不能被临时裁员或永久解雇,整个企业弥漫着温情,现在这种家族文化早已被碾得粉碎。

  如今,摩托罗拉移动的颓势还在继续。不久前,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今年一季度财报,摩托罗拉移动亏损2.7亿美元,这已经是其连续16个季度出现亏损,自被收购以来,其总亏损已经超过10亿美元,摩托罗拉移动因此被指责拖累了谷歌的发展。而从近期研发部门遭遇裁员的情况来看,未来谷歌的意旨将主导摩托移动的产品开发,摩托罗拉移动本身恐怕只能做个附庸。“这应该也是谷歌的无奈之举。”不少通信领域的分析师都认为,毕竟谷歌需要平衡安卓生态系统,尤其在三星迅猛发展、超越苹果的形势下,谷歌不能不顾忌像三星这样的手机制造商的态度而给自己的制造单位“吃偏食”。在这种情况下,摩托罗拉移动只能静静蛰伏。

  目前业界仍然对“谷歌+摩托罗拉”的组合充满期待,因为迄今人们还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谷歌摩托罗拉手机”问世。就在5月初,一位神秘人士曝光了传闻已久的摩托罗拉 X Phone 真机图片,该款手机被认为是目前摩托罗拉移动复兴的最大筹码,谷歌对它的上市日期一直语焉不详,因此最新的爆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而也有业界人士认为,想仅凭一款手机就把摩托罗拉从衰退的道路上拉出来非常困难,未来摩托罗拉移动之于谷歌的意义可能只是“安卓新品测试基地”,作用类似探路先锋。

  当然,摩托罗拉移动并没有退出,它的品牌仍有巨大价值,若盘整得当,也许还有翻盘的机会,毕竟移动时代刚刚崛起,将催生无数机遇,谁能断言摩托罗拉不会把握住其中的一个甚至几个?只是现在一身伤痕累累的摩托罗拉移动仍然徘徊在触底反弹的区间,谷歌领导下的摩托罗拉移动到底会有怎样的前程,仍不能断言。相对于摩托罗拉这个老贵族,谷歌是一个新贵,而且与职业经理人掌控时期不同,谷歌现在可以自主决策摩托罗拉移动的事务,这些都是利好因素。可是谷歌的扶植力度并不明显,“谷歌收购摩托移动后应该进行相关业务的大力整合,把品牌再做起来,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谷歌的投入不够,没有给摩托罗拉更好的机会。”项立刚说,摩托罗拉毕竟是一个老品牌,消费者对它还是有感情的,希望它最终能够走出低谷再站起来,“虽然路很难走。”而一位摩托罗拉移动员工透露,公司还会继续裁员,“最终全球将剩下4000人,中国区只保留200人。”

  本报记者 徐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