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主机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任天堂,索尼,微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28 15:27
任天堂、索尼和微软瓜分了游戏主机领域,但是,游戏主机的敌人正在成群结队地出现。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像《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和其他价格便宜、可下载的游戏已经打入他们原先占据的地盘。
现在,安卓平台的主机也要来了—— Ouya,一款体积只有魔方大小、基于安卓系统工具的游戏主机。还有关键的一点是,Ouya便宜的售价和免费的游戏模式,就像躁动的青春,不断撩拨着传统主机行业的神经。
次世代,一起“玩”
“仅售99!” 这是Ouya的售价。仅售99元这种噱头国内玩家早已司空见惯,不过最吸引他们的一点是:Ouya以提供“免费模式游戏为主”。这意味着,至少将会有一个免费的演示版,或者玩家可以免费玩整个游戏,只是获得额外的物品、升级和其他特性可能需要付费。不过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免费游戏意味着他们可以设定自己的价格。
另一个关于Ouya的诱人描述是,“每个购买主机的玩家都将获得一个打折购买开发工具包的机会。而且每个人都将可以发布游戏。”其实,开发人员最清楚,让真正接触过游戏的人去为产品宣传,向好友推荐,这是最好的游戏销售方式。
将来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会这么想,“反正我能在iPad或者 Ouya 这样轻便廉价的平台上玩游戏,为什么要去Play Station或Xbox上花大价钱去玩呢?”因此,像 Ouya 这样的游戏机将会把玩家从成熟游戏主机市场拉过来,它们的杀手锏就是价格,
现在,对于众多资深主机游戏玩家来说,Ouya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风险投资家们眼中却是个未来充满“想象空间”的产品。2012年8月,Ouya在重筹网站Kickstarter上集得860万美元,远远超过他们最初设想的95万美元。间隔7个月后,其又获得由凯鹏华盈基金、 梅菲尔德基金、英伟达、 夏斯塔创投以及Occam Partners共同提供的1500万美元融资。
虽然Ouya这种小打小闹的游戏机现阶段还无法和任天堂、索尼和微软抗衡,但它已经拉开了时代变迁的巨幕。
热议不等于热卖
今年2月份索尼公布了PS4;5月22日,微软也准备公布下一代Xbox,但其实,次世代早在去年已经开始了。
2012年11月,任天堂推出了次世代主机WiiU,试图通过这款产品挽回流失的用户,改变30多年来首次年度亏损的局面;索尼在2月份的发布会上没有公布PS4的主机实物、操作界面、PS4 Eye怎么用,还有玩家最关心的价格,这些只能等到6月E3游戏展时一睹真容,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索尼对PS4给予的厚望。其dan首席财政官Masaru Kato表示,索尼无论在对第三方技术的适应,还是生产能力上都有了很大进步,PS4绝不会再重蹈PS3上市时的悲剧;而微软次世代Xbox的发布时间公布后,微软发言人ajor Nelson表示,“次世代的游戏、电视与娱乐”将会在此揭晓。他说:“我们会在那天与大家分享Xbox的前景,并让大家看看真正的未来。”
游戏主机三巨头对“次世代”满是期许和信心。但是现实似乎总是略显冰冷。“PS4的热度已经冷了下来,现在所有人都在讨论下一代Xbox,各种消息沸沸扬扬,还有不到1周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新一代Xbox的发布。”美国投资银行Wedbush Securities的证券分析师Michael Pachter表示,直到消费者看到实际的机器才会做出决定。“热议和买不买是两码事” 。
游戏行业的教父、首款街机游戏的开发商Atari公司的创始人Nolan K. Bushnell的观点则更直接,他认为,“现有的游戏机已经能提供卓越的画面,除非最铁杆的玩家,很少有玩家会愿意花几百美元购买新游戏机。”
为了留住更多的玩家,游戏主机巨头或许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Pachter表示,次世代Xbox主机将会比目前主机更为低廉,而这种定价策略会比预期更快地吸引更多玩家购买。而索尼也不会坐视微软低价分流玩家,索尼的PS4也会采取与微软一样的低价策略,次世代主机将会成为主机历史上最低价首发硬件。Pachter还预测说,“任天堂WIIU主机销量将继续走低,即使任天堂采取降价措施都无力挽回WiiU的颓势。”
游戏主机之外,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是更为庞大的一笔开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现在已经很难说服人们花50~60美元的价格去买一款任天堂、索尼或者微软系统的游戏了。而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给人们几乎取之不尽的游戏资源,而通常买一款游戏最多花费几美元。
虽然业界一直在给手机游戏等新游戏形式拾柴添火,不过因为仍有一大批死忠玩家存在,任天堂、索尼和微软的游戏主机仍然会有市场,但是问题是这个市场今后还能有多大。老牌巨头们是时候给游戏机市场注射新鲜血液来应对移动智能设备和Ouya们的入侵了。
本报记者 宋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