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笔记 一块难啃的骨头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云笔记,Evernote
  • 发布时间:2013-05-28 15:45

  5月15日,Evernote宣布了要开发可穿戴设备的消息。这好像是在宣告云笔记产品的边际效应已经非常有限,因为连云笔记的始祖Evernote都开始“不务正业”了!为什么这么说?自从Evernote产品登陆中国以来,以产品收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Evernote就碰到了钉子。

  对于外企来说,中国或许是“最具诱惑力的市场”,只要用户下载安装他们的产品,他们就能瞬间实现亿级用户量;如果每人点击一下他们的广告,他们就赚翻了;万一有部分用户愿意为他们的产品付费,他们就可以直接IPO了。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的用户不习惯为产品买单,他们宁可看广告也不。回顾那些曾进入中国市场却折戟沉沙的微软、谷歌等大佬们,中国的本土化特色使得他们被狠狠地呛了一口水。因此,中国被这些外企们称为“最难啃的市场”。

  反观国内“山寨”产品。这次的“舶来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跟风,在国内,云笔记产品总共不超过10款,且同样毫无盈利模式可言。连Evernote都说出了“准备在中国十年不盈利”的豪言,国内的云笔记产品,恐怕也得在前进中匍匐一段时间。

  资本“弃儿”

  “国内云笔记只能在大企业中生存,很难像国外企业Evernote那样作为一家公司独立运营。而作为大企业里的一颗小螺丝钉,让它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几乎不可能。”天使投资人唐滔如是说。

  简单来说,大企业不愁盈利,分拨一部分资金做一个产品,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对小企业来说,要靠一个产品定江山,成败直接关乎企业生死。云笔记的市场培育程度不够,而且盈利能力不足,这些条件加起来,对小企业来说,都不是一块能啃得下来的骨头。

  惟一的希望就是资本的介入。然而唐滔也对此泼了一盆冷水:“如果我和腾讯有关系,我可以投资一个具有增长潜质的云笔记团队,最后让腾讯来收购。这样的话,我也很愿意投资,因为我有很好的退出方式。可惜我实力不够,和腾讯没什么交情。”

  不受资本青睐,又没大公司背景,小企业单枪匹马杀进云笔记市场,怎能和那些有背景的云笔记产品“拼爹”?

  当然,没有资本的热情参与也揭示了另一层涵义,就是谁都知道它不是一个热门项目,至少从目前来讲,前景还不十分清晰。

  而那些作为大企业里众多产品线中的一员,云笔记团队可以不必为这些事操碎了心,从而仔细聆听用户的反馈并不断做出改进。

  就如有道云笔记产品负责人蒋炜航说的“Build、Measure、Learn”的产品构建模式,从建立到衡量,再到学习反馈,在前进中不断修正。

  因而,这不会是一个“离钱近”的行业,同时也需要一段不急功近利的过程。

  云笔记“替代品”

  除了市场小、资本嫌,云笔记还需要面对来自不同维度的竞争对手:各种云存储产品,包括网络硬盘、云办公软件、云相册、云通讯录、云收藏夹等。这是最无奈的事,因为你的潜在用户,选择的不是你竞争对手的产品,而是一款和你完全不同维度的产品。如果是竞争对手,那么你只需要改良产品特性就好了,但是如果是不同类别的产品,就意味着产品形态出现了问题。而且,使用习惯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另外一个品类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转移阵地。

  从和云笔记最为类似的产品来看,Office办公软件无疑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云计算领域,Google和微软是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巨头,即便中国曾让他们双双落马,但他们和Evernote一样,同是外企“捕猎者”,面对中国市场早已经验老道。

  以Office 365举例,作为微软的“现金奶牛”产品,是云版本的Office,而基于Office产品本身庞大的用户基数,迁移至Office 365只是时间问题。自微软推出此款产品后,到去年为止,产品已覆盖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这款产品推出了企业版和家庭用户版,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人在线编辑办公。举例来说,设定一名管理员后,让其自行设定工作组站点的模式,随后邀请组织外部的用户一同加入SharePoint在线服务集群内部。无论是利用本地应用程序还是在各类浏览器上,Office 365都能够出色完成并行编辑的调整工作——谁正在对指定文档进行操作,以及每位作者所做出的具体修改都能一目了然。最令人惊喜的是,SharePoint Workspace能够顺利使用脱机文件,而一旦该用户连入Office 365所在网络,对应文档就能立即与线上内容进行同步。

  今年4月,Evernote面向中国推出了企业版的印象笔记,目前尚未透露其产品细节。从去年年底Evernote发布企业版产品后,到目前为止,该产品只支持7个国家使用。

  Evernote Business被菲尔·列宾称为企业的“外部大脑”,通过在该产品中创建数据,员工可以向企业群内的一个目录发布内容,并让公司内部所有人查看。

  总体观之,在和微软这样的巨头公司成为竞争对手时,Evernote必定要选择一条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何况Evernote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他们,而是Google Apps。你看,这根本不在同一维度上。

  另一方面,网络硬盘和云笔记都属于云存储衍生出来的功能性服务,它们无论是在产品功能上,还是用户类型上,都存在一部分重叠。

  根据iUserTracker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网络硬盘服务的月度覆盖人数稳步上升,截至2012年3月已达8600万人,中国的网络硬盘用户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网络硬盘良好的发展态势,也是云笔记需要警醒的地方。培育市场,让用户迁移阵地才是上策。网络硬盘固然能存储文件,但和云笔记最大的差异是在线编辑功能。“在网速不佳的情况下,网盘上传、下载的这个步骤,简直让人抓狂。”经常使用网盘的用户表示。相较之下,云笔记的同步功能,则显得更为快捷简便,因此,用户从网盘迁移到云笔记产品,还是很有希望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云笔记不同维度的竞争对手,早已将本就不大的市场空间进行再压缩。目前,云笔记的竞争尚未形成,市场对产品的认识也不够成熟,要扭转这一局面,除了潜心研究,不如抱着一颗要做“伟大公司”的心态来做产品,因为云笔记本不是近利产品,所以也不必急功。

  本报记者 张樱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