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向你走来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智能穿戴,CES
  • 发布时间:2013-05-28 16:34

  科技的发展速度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个人计算设备的兴起从台式PC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不过20余年的时间。然而这期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变得越来越精巧,功能却愈发强大。

  当下,智能穿戴设备显然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风潮。有人说它们将替代智能手机,也有人认为它们不过是锦上添花、一个附加配件而已,还有人觉得它们不过是发烧友的玩具而已。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还不能下定论,只能等若干年后让数据、事实来说话,但我们希望它们发展得好,因为毕竟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百花齐放

  近年来,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报道接连不断,其中参与的厂商,既有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又有传统的IT厂商,如索尼、奥林巴斯等。但是,由于智能穿戴设备通常会融合无线通信和数据处理功能,且具备便携和可持续工作等方面的特点,长期以来,其造价成本高、技术复杂,导致很多设备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因此总的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能称之为穿戴设备的成长期,听到的多是传闻,真正的产品并不多见。

  但是2013年显然是改变格局的一年,先是年初的CES 2013和MWC2013上,各种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被争相展出。紧接着的2月,谷歌眼镜正式接受开发者的预定。自此,新一轮的个人计算设备竞赛正式拉开序幕,接下来,苹果又爆出旗下手表iWatch的相关信息,接着三星也表示要做智能手表,市场竞争激烈好不热闹。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大量的智能穿戴设备,比如谷歌的智能眼镜,通过语音交互,用户可以完成拍照、导航、搜索等操作;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最近开发出的一款名为MYO臂环的创新产品,用户只要动动手指或手掌,就能对一些电子产品发出指令;Nike+与苹果合作开发的运动手表Sport Watch,运动时,它可以记录跑步路线、速度及心率等。还有,索尼穿戴式眼镜能提供类似移动家庭影院的体验,其支持3D视觉效果的720P高清画面显示(模拟视距20米,相当于电影院的750英寸银幕),支持模拟5 .1声道环绕音响。

  当然,除了国外这些热闹的产品外,国内厂商也纷纷发力穿戴设备市场,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比如,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公司推出的穿戴式PC——EyeTop,通过它,用户几乎可以完成所有PC上的工作,包括看电影、听音乐、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甚至玩游戏等;东软熙康推出的智能腕表,能够测量心率,并实时测算卡路里消耗,准确统计运动距离。另外,近日百度也正式发布了其穿戴式产品“咕咚手环”,功能与熙康腕表大同小异,可记录运动时消耗的卡路里、行走距离等,并与百度云相结合,用户可实时上传相关数据。

  其实,与其说是在谷歌眼镜推出后,其他厂商才纷纷跟进智能穿戴设备,倒不如说各厂商早已有了相应的规划,只是之前还不太成熟,处于相对保密的状态,而此时则借着谷歌眼镜的东风,也让自己火一把。

  木已成舟

  穿戴式设备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现在才开始火?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宏观上讲,所有科技、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需求而不断螺旋式发展的,电子产品当然也不例外。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穿戴式设备的兴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古代人为了能够将房子遮风避雨的功能随身携带,发明了斗笠。衣服实际上就是穿戴式产品的始祖。

  回到电子产品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电脑、手机还是游戏机,都在为更加便携而不断地尝试新的技术。试想一下,真正便携的极致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能穿在身上、非常轻便的、类似服装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到,穿戴式设备的兴起实际上从电子产品产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在酝酿,只是早些年由于技术和成本的掣肘,穿戴式设备无法得到普及。

  说到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原动力,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公司EyeTop?企划经理?Alexander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穿戴式设备的兴起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从微观方面看,短期内穿戴式设备之所以兴盛,还是因为客户需求。当前的IT行业及电子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这种问题已经从硬件深入到了软件、使用体验等各个方面。在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理念的情况下,很难有本质的突破。而穿戴式设备就是一条能够解决这类问题、满足客户需求的捷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相信穿戴式产品将不断地创新并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反过来促进市场发展,创造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

  因此,穿戴式设备的兴起是个必然的过程,而当下这个时间点则正好满足了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技术、材料等方面已经相对成熟。

  以人为本

  科技与我们的身体更加紧密地结合,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许多问题或许不在科技本身,而是在人。Forrester资深分析师莎拉·艾普斯(Sarah Epps)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产品的设计者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设计,人才是创新的重心,而非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问题总能得到解决,但是要让这些智能穿戴设备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可能比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更具挑战性。科技或许进展神速,但要改变行为却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从这一点上看,最有卖点的智能穿戴设备显然是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行为或接受新习惯的产品。

  另外,除了能够与我们的身体无缝融合外,穿戴式设备还必须耐用,必须能够以最自然的方式配合我们的生活型态与习惯,同时还应该兼具流行性、容易操作。以往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机器、设备互动,以后则会完全相反,机器必须学习如何为我们工作。

  对此,Alexander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是人性化,就EyeTop而言,“我们更关注安全、便携、强大、美观四个方向。”

  有价无市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究竟会如何?是像一部分人所预测的取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电子设备,还是仅仅像过往的电子产品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下,各类产品虽然炒得沸沸扬扬、热闹非凡,但其中更多的是厂商在炒作,买单的用户虽不至凤毛麟角,但也不算多。数据显示,全球市场2011年共卖出1400万件智能穿戴设备。Juniper Research预测,2017年全球将会卖出近7000万件智能穿戴式产品。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Research预计,到2016年,全球穿戴式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看似不小的一块蛋糕,但与当下的主流电子设备市场相比,却不值一提。根据研究公司HIS的调查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将达10.3亿部,IDC预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8亿部。

  另外,一些圈内人士短期内也并不看好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高通产品市场总监鲍山泉认为,今年智能手机增长趋势将放缓,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大量入门级智能手机用户将会向中高端迁移,智能穿戴设备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际电子商情首席分析师孙昌旭也赞同这个观点。她表示,手机的升级换代将是主流,智能穿戴设备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Alexand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现有的智能电子设备并不会是简单的取代关系,将来必定是既有相辅相成、也有互相竞争的局面。但回到最初始的动机,所有的设备都是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显然,智能穿戴设备当前还只能算得上非主流。从目前的产品现状来看,智能穿戴设备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增强现实体验产品,有了它,生活中你可以变得很酷;第二类则是以三星、苹果等为代表的各类智能手表,提供与Android或iOS类似的体验;还有一类则是以百度、东软熙康等为代表的各类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能够记录运动时的各项身体指标。从潜在的用户来看,第一类设备更多的是发烧友的玩物,第二类则是为了满足手机另类体验的用户,第三类则属于功能性产品,更接近生活、接近我们自己。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显然更接近我们生活的设备,更容易获得普及,发烧友所追求的最终只能是小众消费,除非有一天它们变得足够便宜、足够易用。

  尽管目前来看,智能穿戴设备很火,但其发展任重道远,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技术问世,我们不可否认其美好的前景,而至于消费者会不会买单,则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但就短期而言,它们还只能称为非主流。W

  评论

  可穿戴设备不应成为负担

  穿戴式设备火了!

  但是它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早在10年前,微软就推出过一款“智能手表”。用户在交纳订阅费后,该手表可显示新闻标题、体育比分以及即时通讯消息,但由于销量不佳,其在2008年停售。今年2月,虽然谷歌眼镜的发售,让众多发烧友为之一振。但是随之而来的酒吧业主拒绝佩戴谷歌眼镜用户入内的消息,很快成了八卦的谈资。

  试想一下,早晨醒来一睁眼,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个全新的认识,或者是一抬手,各种信息就会自动被收集,这样的场景的确很酷。而这种“酷”的感受背后,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据说现在一些智能手表的原型产品,不仅集成了手机功能,还集成了电视功能,甚至还有汽车仪表盘的功能。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虚拟助理时代。

  至于所谓的某些酒吧拒绝佩戴谷歌眼镜的消费者入内则纯属店家的噱头。因为随着传感器技术、电池技术、影像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的演进,智能穿戴设备会将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设备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在形态上也会越来越小,甚至最终会和我们的肌体融为一体。那时候,各种无形的可穿戴设备必将会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不过,就个人而言,因为长期佩戴眼镜的缘故,对于眼镜的厌恶程度不亚于对于香烟的厌恶程度。所以在现阶段,笔者更倾向于“Smart watch”这样的可穿戴式设备。但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穿戴式设备?只是为了显得更“酷”,为了不愿意携带已经很轻巧的手机,还是不愿意将手机从口袋中拿出来,所以我们才需要一个穿戴式设备?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智能穿戴设备就是可以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从而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由此可见,穿戴式设备能否成功,就要看我们自身与虚拟社会,或是说我们自己愿意和当前的信息社会相融合了。

  一份联合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拥有移动电话的用户数目要比拥有清洁厕所的人数多得多。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一部移动电话,比获得一个有清洁环境的洗手间容易多了。据说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常常可以见到人们在没有洗手间的棚屋里用手机上Facebook。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快速获取、分享各种信息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佩戴者在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上获得了先机。所以,未来可穿戴式设备必将成为我们进入信息社会最便捷的一个入口,并由此带来社会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未来社会的新一轮创新。(文/汤铭)

  产品

  Pebble是一款完全支持 iOS 功能的智能手表,将其通过蓝牙与iOS或Android设备连接之后,就可以用它来完成通话、收发邮件、短信等操作了。

  MYO臂环可以与PC、手机等其他设备连接,让用户不必直接触摸,只要动动手指或手掌,就能操控这些设备。

  Jawbone UP 2配合iPhone或Android智能手机,能记录你的日常活动、睡眠和饮食数据,帮助你了解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健身服内胸部位置的生物学传感器,能够测量使用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等。

  带有GPS功能的皮鞋,当需要导航的时候,鞋跟轻轻敲击地面即可。而启动后就能看见装在鞋子前段的LED指示灯会亮起来,一只鞋是表示距离目的地的远近,而另一只鞋为用户指明方向。

  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

  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实现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多项功能。

  充电比基尼可以通过装配的光伏薄膜带,吸收太阳光并将能量转化为电能,然后为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其他小型数码产品进行充电。而且它并非是一件摆设,它也是一件真实的泳衣。

  Power Welties充电靴,可以利用脚部的热量进行发电,从而产生电能为手机等数码产品充电。不过穿上这种长筒靴后,人们需要在地面踩12个小时左右,才能给手机充上足够使用1小时的电力。

  敲击T恤上内置的鼓点控制器,用户通过敲击不同的位置发出不同的鼓点声音,有点类似于平板电脑上的架子鼓软件。

  可佩戴式多点触控投影机(Wearable Multitouch Projector),用户可将核心内容投影到附近的任一平面上,并进行点击、滑动以及缩放操作。

  本报记者 于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