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激进还是反攻?

  现在的软件市场,不搞点云服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科技。5月初,Adobe宣布完全放弃Creative Suite(CS)系列,不再继续开发Photoshop CS等产品,而是专注于Creative Cloud(CC)云服务,通过在线订阅为用户提供产品服务,其中包括Photoshop CC、InDesign CC、Illustrator CC、Dreamweaver CC、Premiere Pro CC等。

  2003年,Adobe公司发布了Creative Suite盒装软件解决方案(包括Phontoshop、Dreamweaver、Premiere等软件),为数字艺术家、影像制作者、网络管理员和内容创建者等提供了多种软件工具,目前已经出了六大版本。10年来,Creative Suite不仅使Adobe成为市值达数十亿美元的软件公司,也奠定了其在多媒体与网络出版业的能力。

  然而,现在Adobe 却壮士断腕,毅然放弃了对Creative Suite(CS)系列的投入,完全放弃其在业界声名赫赫的盒装软件。这是激进,还是绝地反攻?

  放弃平滑过渡

  “Adobe立即放弃CS的做法太激进。”微软公司并不认同Adobe的云战略。据悉,微软自己也推出了云订阅版本的Office 365,但是它并未停售传统的Office 2013软件。微软认为,云订阅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消费者,应当同时提供独立安装版和云订阅版本的产品。“每个人最终都会选择订阅模式,因为其优点不可否认,和Adobe不同的是,我们认为用户从盒装软件转向订阅服务将经历很长一段时期。因此微软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以盒装软件为主,以在线订阅为辅。”

  其实,Adobe放弃平滑过渡也实属无奈之举。由于苹果的崛起和移动互联、云计算的发展,造成了过去10年Adobe公司的命运多舛。虽然,Adobe Creative Suite已经被企业、知识工作者、创意人士和设计者以及OEM 合作伙伴视为数码成像领域的金科玉律,但据Cowen & Co公司分析,Adobe每年由于Creative Suite的盗版会损失10亿美元。不仅如此,在移动互联的大趋势下,Adobe的布局也并不顺利。

  早在2010年4月,时任苹果CEO的乔布斯就公开宣布iOS平台放弃Flash技术,这相当于拦腰切断了Adobe移动计算战略的要道,而从此苹果、HTML5和Flash在移动平台技术上一直存在争议。直到2011年11月,Adobe高层在公司官方网站表示,Adobe将停止为移动浏览器开发Flash Player,将加大对HTML5技术的开发,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但是,Adobe移动端布局的失利影响却并未停止,就在Adobe与苹果公司的Flash大战失败之后的三周内,投资者们纷纷“解套”,Adobe的股价猛跌了15%。

  正如福雷斯特公司的分析师杰弗里·哈蒙德所说:“与苹果的论战给了Adobe沉重打击,而且他们也从中汲取了教训。”像科技巨头微软、Google一样,Adobe也开始在云计算中谋发展,同时高度瞄准在线营销。

  事实是,针对云计算的业务布局确实给Adobe的收益带来了改观。

  3月下旬,在Adobe公司发布的2013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报告中,Adobe第一财季营收为10.08亿美元,超出此前9.5亿美元~10亿美元的营收预期。而第一财季Adobe的Creative Cloud收费会员总量为47.9万人,较2012年第四季度的15.3万人有大幅增长。Adobe市场营销云季度营收实现2.1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

  然而,微软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即使Creative Cloud前景大好,Adobe彻底放弃年产值达20亿美元的盒装软件Creative Suite,也过于草率。

  云端服务依然不便宜

  Adobe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可以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为营销公司和媒体公司不断削减支出,Adobe昂贵的高端桌面设计软件遭受重创,也许向云的过渡可以帮助它实现理想。同样,来自开源软件和SaaS的威胁,也让Adobe对云战略更加坚定。

  创意套件Creative Suite作为Adobe公司的旗舰产品,包含了Photoshop、Acrobat以及用于杂志出版的InDesign等16个软件,目前正版的Creative Suite 6的官方指导价是2500美元,但是如果从旧版本升级的话,“只要”600美元。而Creative Cloud的定价是每用户每月49.99美元,差不多一年就要600美元。因此,全面实施云服务虽然改善了Adobe的收入曲线,但是不可避免的会使其失去一些网络环境较差、钱包较瘪的用户。

  而根据市场调查公司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目前全球约1280万Creative Suite的用户中,有620万都在使用老版本的Creative Suite软件,只有410万用户使用最新的Creative 6,仅有不到50万用户使用Adobe力推的Creative Cloud云服务。

  “我在洛杉矶时报相关新闻网页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参与调查者认为这种按时计费的方式对消费者并不有利。”福昕软件创始人兼CEO熊雨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Adobe向云服务模式转变,仅仅是授权和缴费模式的变化,但是,相对于按月/年授权计费,长期永久授权费用则更加优惠,并且在财务核算上可以摊销,对企业用户来说更加合算。”Adobe此举意味着未来将没有人“拥有”最新的Creative Suite软件,用户需要像交水电费一样不断续费才能持续使用Creative Cloud云服务。

  而在用户体验上,Creative Cloud依然需要用户下载和安装体积不小的客户端软件,这与Salesforce纯SaaS云应用服务区别很大。因此,在技术层面Adobe仍然需要下大力气加强用户体验。而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来自Adobe公司的声明中则表示,该公司CTO Kevin Lynch将会离职并加盟苹果。这是一则不利的消息。近些年来,Lynch一直在负责Adobe的Creative Cloud云服务,而且他被认为是让Adobe转型成为云服务提供商的重要人物。

  另一方面,Adobe公司向数字营销领域的转型也迫使它必须和全球几家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竞争,例如IBM、Google、苹果、甲骨文,还有它的盟友微软。这些公司除了在企业软件市场上的经验比Adobe更加丰富外,在移动互联领域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

  因此,Adobe公司这次“放弃”,是激进,还是孤注一掷的反击,还得看它能否处理好上面的几大问题。W

  本报记者 王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