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消费者和市场需要精养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宜家
  • 发布时间:2013-06-17 10:31

  传统零售业正在中国市场鹤唳风声。去年,我们目击了多家国际零售企业的“滑铁卢”:家得宝退出了中国市场、百安居关闭了24家门店、家乐福关闭了6家门店、沃尔玛关闭了4家门店。

  我相信,退出的公司一定是丧失了信心,而断臂疗伤的公司正在重新做出战略调整。和他们相比,也许我要骄傲一下,宜家(IKEA)在中国市场,不仅不会重蹈同行们的覆辙,而且希望到2015年,从现在的11家门店扩充到17家门店。很多人会疑问,在中国经济高涨阶段,宜家都没有去扩张,为什么反而在传统零售业几近灭顶的当下,逆市而为呢?

  卖商品前,先卖理念

  宜家1998年正式进入中国,到现在已经15年,相比多数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而言,宜家15年只开了11家门店,因此,很多人将在中国的宜家比喻为蜗牛。那么,我们为什么甘愿做蜗牛?

  我们看重的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外来的零售企业,如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我们注意到,部分欧美公司采取的方法是,一进入中国就马上投入重资,并进行攻城略地,意图一下子吞噬市场。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战略,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每一种商业的有效扩张,必须基于独特的文化,而消费者对于外来商业文化的接受,需要长期的认知。

  宜家不缺钱,但我们2002年前只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运营2家小型门店,不急于扩张的原因是:一方面,想看看我们所推行的欧式家居生活理念,究竟是否符合中国老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摒弃冒险主义,宁愿多花费一些时间,调整自己在中国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

  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中国人的肯定。2002年后,我们开始投建宜家真正的标准门店。但此后的5年,我们仍有意控制自己的节奏,我们想知道,宜家从小型门店模式转向超大型门店模式后,能否实现单店更高的销售能力。在模式升级中,我们移植了宜家在欧洲成功的服务模式:比如,在卖场开设瑞典风格的食品卖场和餐厅,发放《购物指南》,以及在商场提供家居组合搭配的解决方案等。同时,我们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将挤出的利润空间,让利给消费者。这些服务模式固化后,在中国消费者中,最终演变成了宜家的认知标签。

  模式不同,道就不同

  2006年到2008年之间,几乎所有在华国际零售企业,都认为在中国遇到了好时光。这段时期,多数在华国际零售企业的特征就是,跑马圈地。但,这种战略必须基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从宜家角度,我们也遇到了最好的机会,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增长。从宜家的社会商业链来说,房地产与家居需求直接对接,我们在这段时期做了两件事情:在需求上,快速引进家居的优化和解决方案,以符合中国人对新居的配置需求;在战略上,我们开始寻求置地建店的扩张机会。

  在扩张战略问题上,我需要重申宜家所奉行70年不改的商业模式:自建门店,从不租用商场开店。但,在中国自建门店,宜家必须取得土地。我们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选址、购地、储地,以及建设筹备。这些环节上,我们都要为决策的慎重性而耗费时间。因此,在表面上,我们滞后于多数国际零售企业的扩张步伐,实际是由我们和他们的商业模式差异所造成的,他们的模式是商场租用。2008年之后,地产成本及各种成本加剧抬高,直接威胁到单店盈利能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选择战略收缩。相比之下,宜家却受益于坚持商业模式不变,以及此前的“战略储备”,终于等到了机会。

  从宜家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角度,我认为,部分国际零售企业的退败,要反躬自问,自己与本地消费者的沟通是否紧密?采取的战略与商业模式是基于短期利益,还是可持续发展?我想,宜家在中国能够稳健发展,正是因为正确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吉丽安宜家中国区总裁(零售业务)。1987年加入宜家,2006年接任中国零售业务总裁。领导宜家从小型门店模式向超大型门店模式升级,同时,凭借21%的年销售增长率,带领宜家中国区成为集团在全球中增长率最高的市场,由此,奠定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扩张基础。

  文/吉丽安 宜家中国区总裁(零售业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