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相信自己的直觉!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直觉,领导者
  • 发布时间:2013-06-17 13:16

  什么时候转型?朝什么方向转?没有答案。在台湾研华,领导人却是“靠直觉领导企业转型”。研华没有过人之招,领导人只做一件事情:对技术与市场趋势,每天琢磨自己的直觉。

  今年,是研华科技创业30年。我是研华创始人之一,亲自领导了研华从零到发展的全过程。企业经历30年不容易,何况,研华还在工业计算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以下简称“IPC”)领域做到全球第一。国内企业界一直想了解研华30年怎么过来的,从时间上说,研华的故事共分四段,而每段都和一个主题有关,就是台湾企业界所称的转轨,内地企业界所称的转型。无论转轨还是转型,本质上一样,就是打破固有习惯,转向趋势性领域。

  向“复制”模式转型

  研华的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至1985年。这个阶段的研华,就是为客户写工业自动化软件。当时,台湾电子业刚开始,我们的软件,就是帮助客户去控制机械设备的信号。

  写工业自动化软件,尽管技术性很强,但在商业上却有致命弱点:由于客户五花八门,都有自己独特需求,研华只是小公司,不可能100%满足所有的客户,因此,研华只能接受少量订单,放弃更多的业务邀约。做了2年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需要摆脱软件“代工”模式,转轨到一种可以长期“复制”的产业模式上来。

  可以“复制”的产业模式是什么?基于做了2年的工业软件“代工”,我们最后锁定为IPC产业。我们的转轨方法就是,把通用的软件植入到IPC,然后向客户销售这些硬件设备。换句话说,我们的第一次转轨,就是从软件升级到了硬件。

  研华怎么做“复制”性产业?我们首先把产品标准化,第一个产品就是插卡,这种东西表面上非常像PC里的集成插卡,不同的是我们的插卡是给IPC设备使用,里面集成的是,通用型的工业自动化软件,使用该插卡的企业,可以凭借卡中的自动软件,去控制机械设备。另外,我们开始做整套IPC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ADAM模块(专门做温度、湿度的样品采集的控制设备)等。

  将产品标准化和推出整套IPC设备的意义是,在自己能力所及和客户需求中找到了平衡,由此,研华在产业模式上,进入到批量的“复制”时代。

  被倒逼的市场转型

  研华的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至1998年。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市场转轨。

  进入IPC产业之后,我们遇到了新的麻烦。台湾南北长度也就400多公里,我们只用了2年时间,就把台湾市场跑遍了,研华要再发展,在台湾几无可能。当时,我们注意到很多台湾企业开始往中国内地搬迁。研华是否要跟随?

  站在上世纪80年代的角度,我们认为,尽管内地已经改革开放,但IPC产业的市场尚未成形,全球主力市场是在美国。因此,我们并没有像华为、中兴公司那样,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恰恰相反,我们先主攻最发达的市场。我们当时看来,只有发达市场才需要精密制造,进而需要研华的IPC及周边设备。1992年前7年中,我们的市场转轨路径是:从台湾到美国,再到欧洲。直到1992年,一场在美国的全球经销商会议,再次调整了我们的思路。

  当时,在美国的一个郊区办公室里,研华召开全球经销商订货会议,整场会议全部使用英语,但我们发现中国内地来了7家经销商代表。他们不懂英语,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他们用心在看研华,即使在开会的时候,很多欧美的经销商被从窗外跳进来的松鼠逗乐,但也没有影响这7个中国人的情绪,他们要么看资料,要么看我们展示的设备。会议结束后,他们要求代理研华的产品,并请我们考虑去内地投资。我们评估了1992年的内地市场,这个时候,内地的制造业已经风起云涌,很多企业开始转向精准制造。1998年,我们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在内地的办公大楼后,研华才正式拉开全球最大市场的发展序幕。

  向智能模式转型

  研华的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2008年。这个阶段就是建立大中华基地。我们和大多数跨国公司一样,利用内地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将内地作为全球生产基地,向全球市场供应我们的IPC产品。

  记得我在2003年跟所有合作伙伴报告中所说,研华在中国设计产品、制造产品,然后把产品卖到全世界、造福世界,最后再把荣耀带给家乡。这期间,我们在江苏昆山投资了工厂,这些年来,研华在全球行销的IPC产品,一半来自内地生产。

  要提醒的是,这段期间,我们除了产业规模化,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们将产业战略,从原先基于PC上的IPC转轨到了“嵌入式”IPC产业。“嵌入式”的优势就是,具有高兼容性,对客户精益生产控制系统进行无缝结合。

  2008年之后,是研华的第四个阶段,我们在2008年就已经关注智能和物联网;2010年后,我们又关注智能地球。我们认为,未来是智能地球的时代,所以开始向智能化IPC业务倾斜。

  有人会说,研华的“智能地球”和IBM的“智慧城市”战略很接近,我不否认。事实上,在IBM提出“智慧城市”后,我们的感受比谁都强。因为我们自己就在整个城市基础工程的底层做IPC自动化解决方案,比如在电力和能源、公共交通、医疗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未来智能化问题。

  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到台湾大学找了一位教授到研华做演讲,让他向我的同仁讲物联网的机会。现在,我们实施了第四次转轨,我们将朝着城市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期间,我们还进行了一轮组织变革,将过去以产品和区域主导的组织,变革为服务自动化系统整合、设备制造、智能解决方案等三大事业单位。这次转轨,就是服务取代产品,我们称之为“实体走向虚拟”。

  纵观研华四个阶段的四次转轨,有朋友曾问我,研华每次转轨是否都提前做了市场调查,我的答案恰恰不是如此,大部分靠我们这些领导者自己的直觉判断,为什么直觉判断能准确?很简单,你在一个行业除了专注,每天要思考下一个10年的产业趋势,登高望远之后,你就能提前布局,提前变革转轨。

  ■文/何春盛 研华科技公司副总裁、研华(中国)公司总经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