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要防“黑天鹅”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公益慈善,黑天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18 15:24
在西方国家,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但在中国,公益慈善才刚刚起步。一系列风波之后,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还能有大发展吗?
“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了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自以为是的信念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最终被一只又一只黑天鹅击溃。”安皮里卡资本公司创办人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写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比如“9·11事件”、美国次贷危机等等,不仅美国有“黑天鹅”,中国也会有。
近日,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担纲总顾问、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智石丛书》推出首批三本图书:国务院参事汤敏所著《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主任卫祥云所著《国企改革新思路》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所著《中国改革新思维》。中国的学者如何看待“黑天鹅”现象?汤敏总结了三大特点:意外性、冲击性和学者们的事后诸葛性。
中国经济短期内的“四大风险”
汤敏对于自己所著的《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书名的由来做了特别的解释,“我一直想写‘中国经济须谨防黑天鹅’,但是与智石总编辑兼出版人、青年学者朱敏探讨后发现,黑天鹅事件是想防但却防不住的,历史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的黑天鹅事件推动的。”
而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充满了风险,黑天鹅现象虽然难防,但也不得不防。在汤敏看来,短期内,黑天鹅最可能出现的还是在经济领域,他总结了中国经济存在的四大风险:第一,房地产及其引发的系列风险;第二,企业转型的风险;第三,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第四,地方政府债务。
“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上面讲到的任何一个风险,遇到了都是大困难。搁在别的国家,出现一个就可能产生危机了,而我们是‘多箭齐发’,还不断地出现不可预料的‘黑天鹅’,中国经济抵挡得住吗?”在书中,汤敏提出了这样的设问,接着他分析到,“有人说,中国经济在2008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季度的增长达到了6.1%。以这个指标为标杆,经济增长低于6.1%就应称为‘硬着陆’。当然也有将之定义成5%或4%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虽然在下滑,但在2013年或是未来几年出现6%甚至低于6%的增长,可能性并不大。实际上,从2012年9月开始,各类经济指标都显示增长率开始缓慢上升。因此,至少在中短期内,中国经济不应该出现硬着陆。”
汤敏认为,中国到底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应该是‘九略高,八正好,七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的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都不宜也不该太快。特别是不宜通过政府过多的宏观刺激,人为地把增长推得过高。”
公益界潜伏着“黑天鹅”
今年4月底,在“智石经济论坛”召开的前一天,汤敏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虽然红十字会也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躺着也中枪”,这让近年来同样也投身于公益事业的汤敏发现,公益慈善领域也有一只只不断飞来的“黑天鹅”。“这次雅安地震又突然给了公益事业很多机会,不过对于政府来说,突然‘冒出来’的许多社会组织、志愿者,就是一只只的‘黑天鹅’,这些‘黑天鹅’更早的时候是从汶川地震中‘飞’出来的。”
而公益慈善事业中潜伏着的“黑天鹅”,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远存在的风险之一。“仁爱”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是许多好的道德传统遭遇信任危机的挑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公益慈善的理念又处于启蒙阶段。
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对救灾捐赠资金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通过任何渠道接收的各类救灾捐赠资金,必须全部汇缴至青海省财政厅统一管理,逾期不转入的视同违规处理。汤敏指出,这条规定使得民间慈善基金会变成了善款中转站,失去了它们本来的意义。这种把民间捐款划拨到财政部门统一使用的方式,大大削弱了民间救灾捐款的积极性。
而转年,公益界又飞来了两只“黑天鹅”,即“郭美美风波”和“卢美美风波”,这两次风波的影响至今仍在发酵。“这再次说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走向规范、开放的正轨已刻不容缓。”汤敏认为,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刚刚发展起来,一定要特别细心地呵护,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不仅是第三次分配,还关乎社会价值取向与道德水平。
如何加强“第三次分配”
在西方国家,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但在中国,公益慈善才刚刚起步。一系列风波之后,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还能有大发展吗?
汤敏给出了比较肯定的回答,他分析了“后郭美美时代”,中国公益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一是把社会公益机构管死,以很严格的控制手段来限制它们的发展;二是进行深刻的改革,抛弃或者改变原来那种对待公益机构的方式,让更多民间机构参与进来,在运作上更开放、更透明、更创新。政府更多地从直接操作公益事业中解脱出来,从公办公益机构中逐渐退出来。由政府制定政策,实行服务外包,实际操作由民间公益机构来进行,还原公益慈善其本来面目。“我觉得现在更有可能的是出现第二种情况,这样我国的公益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健康、更大、更强。从目前的很多政策来看,我们看到了公益事业向好的情况发展的趋势。”
汤敏指出,公益慈善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改变中国的事业。一系列风波之所以成为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契机,是因为在此之后,公益慈善是什么、中国公益慈善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很快破题。在中国,该如何加强“第三次分配”?正致力于实现“一个经济学家的社会梦”的汤敏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首先,社会应对行善者宽容,今后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企业家做慈善要有一定的宽容度。社会要逐渐培养好心态,不断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其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工具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但不能因为有人利用这个工具做坏事,就把工具否定掉。就慈善本身而言,即使没有微博平台,“郭美美风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迟早也会被揭露。微博无疑加快了这个进程,也发挥了一种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也是今后公益慈善事业走向透明、公开化管理可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第三,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缺政策、缺共识,但最缺的首先是专业人才,其次是好的经营方式。很多人认为公益就是志愿者,都是些奉献者、殉道士们,其实不然。公益本身就是一个事业,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一个能够拿到体面收入的工作。中国需要大批专业的人参与推动公益事业。
第四,中国现在非常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做公益。现在做公益最新的理念,就是用作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现在西方理论发展出一种叫做企业的社会投资,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投资家和社会企业,投资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某一个社会目标来投资,但是投资的项目要自我滚动、自我循环,至少要能够回收成本,而且要越做越大。它面临的是介于企业和纯公益,即那种慈善性的公益之间的具体市场,而这个市场现在正蓬勃发展。
第五,用企业社会投资的方式发展公益事业,只有允许社会企业上市才可持续发展。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