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研发机构谱系

  从钱学森领衔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到今天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被称为传奇的50多个年头。

  本刊日前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室原支部书记、火箭控制专家李法瑞,以及1992年开始担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李占奎,请他们梳理中国航天体系的发展脉络。

  显赫的国防部五院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来到北京西郊原解放军第466医院的小礼堂,宣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次年,周恩来签署国务院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很快,中央军委的导弹管理局、即“国防部第五局”,在1957年3月并入国防部五院。

  最终,国防部五院成立两个分院,一分院即今天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位于南苑。二分院位于永定路。

  李法瑞介绍,1957年11月成立一分院的时候,共设立了8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总体设计室,第二研究室是结构强度研究室,第三研究室是空气动力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火箭发动机研究室,第五研究室是冲压发动机研究室,第六研究室是化学推进剂研究室,第七研究室是材料研究室,第八研究室是测试研究室。

  第二年,第一研究室改称为总体设计部,第四研究室改为发动机设计部。其他的几个室也相继发生变化。1961年,第二研究室更名为强度研究所,第七研究室改为材料研究所,第八研究室改为遥测设备研究所。

  1958年总体设计室改为总体设计部后,下面成立了专业室,有总体室、结构室、遥测室、伺服机构室等五六个室。“室下面就是工程组,完全是按专业分。”李占奎说。

  1961年9月1日,在长辛店成立了国防部五院三分院。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飞航技术研究院。

  李法瑞解释说,最初的几年里这三个分院就作了比较大的调整。

  一分院几个单位划到二分院、三分院,二分院、三分院的一些单位又划分到一分院,真正定下来是在1965年。“原来包括地地导弹、地空导弹、飞航式导弹的火箭总体设计都在一分院,到了大概1963年就分开了,地地导弹型号归一分院管,地空导弹型号归二分院管,三分院负责管理海防方面的飞航式导弹。就这样,一直沿袭了下来。”

  1962年7月,国防部五院在四川泸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64年4月,改称国防部五院四分院。

  “按照原来部队的编制,所属于司局级,室属于团级。”李占奎解释说。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钱学森领衔的国防部五院至今仍被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最著名的传奇。

  改革中的“七机部”

  1964年12月26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李法瑞解释,服务于七机部的研究所,统一以“7”开头,按照序列命名为701所、702所、703所,等等。

  与此同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更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它后来先后更名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等,亦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李法瑞介绍,第一研究院下辖的研究所以“1”开头,按照序列代号分别为11所、12所、13所、14所、15所、17所、19所。

  原打算成立的新的专业所---16所、18所赶上“文革”被耽搁了,直到前几年,才设立18所。“17所在20世纪80年代划到二院去了。”

  “一分院的时候叫室,后来改称部所:没转业之前叫部,转业以后叫所。”李占奎说。

  11所是原来的总体设计部,按照专业下有总体室、结构室、遥测室、弹头室、伺服机构室、设计保障室等11个室。

  “按照型号分最多时有5个总体室,每个总体室负责一个型号。从1969年到1974年,逐步撤销总体室,后来变成2个总体室。”李法瑞详细解释。

  随着国防部五院改为七机部,相关单位完成集体转业。“正式脱军装是1965年6月1号。5月31号之前可以穿军装,6月1号以后就不能穿军装了。”李法瑞说。

  1965年,国防部五院四分院改称七机部第四研究院,并从四川泸州搬迁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1978年起,这个单位先后改称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工业局、七机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古指挥部。

  1999年7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内蒙古基地”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航天四院”,名称为“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它始建于1962年7月1日,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设计、研制、生产和各种试验基地。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即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亦称“七机部五院”。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老专业基础上分出来的新院

  其后七机部又经历了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的历史沿革,直至1999年,组建成立了现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李法瑞介绍,后来的六院、七院、九院、十一院等都是专业调整后设立的。

  现在位于西安的“六院”是最初在秦岭山区的“067基地”,创建于1965年,在1981年命名为“六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承担着为中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任。“是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和发动机有关的研究所集中在一起,成立的发动机动力装置研究院。”现在名称为“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

  “七院”是四川的“062基地”。早期在川北地区五六个主要搞生产的工厂后来搬到成都,和四川地区的工厂、研究所合并后,成为现在的“七院”,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八院”是之前的上海航天局,现在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名称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始创于1961年8月,最早称为上海机电二局。“既研究火箭,也研究卫星。”

  “九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把几个搞电子元器件的机构合并在一起成立的。院址也在北京,叫“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十院”现在空缺。

  “十一院”是在最早的空气动力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研究所,后来变成“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李占奎总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辖一院、四院、五院、六院(西安)、七院、八院、九院、十一院,等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辖二院、三院,以及“老四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部分,现称为“航天科工六院”,另外,还有搞基建的“航天科工七院”,等等。

  这些默默运行的机构,最终支撑着“神舟”和“嫦娥”的飞天之旅。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吴铭|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