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的逆袭战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史密斯菲尔德,双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09 09:05
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汇)宣布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Smithfield Foods以下简称SFD)。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汇国际将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收购溢价为31%,前者对后者的现金支付和债务承担总计约71亿美元。这个消息给业界带来的震动不亚于2011年双汇制造的“瘦肉精”丑闻。
如果通过相关审查,顺利走完程序,大概一两个月之后双汇就能拿下SFD。
对双汇来说,这宗跨国收购仿佛展示了这家名誉扫地的公司正从“瘦肉精”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展开了一轮逆袭:2012年的营业收入方面,双汇国际旗下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约为65亿美元,而SFD约为131亿美元。
美国遇阻
消息公布后,SFD股价一路飙升,折射出了美国市场的积极反应。
但是,美国的一些组织不高兴了,它们不但表示抗议,还试图组织政治游说。
“食物与水检测组织”(Food&WaterWatch)网站现在还挂着醒目的链接,号召美国民众联名反对中国买家对SFD的收购。因为这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食品安全,抬高消费成本,并使美国农民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美国国会议员们的质疑也纷至沓来,以保护美国国家利益、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及维护食品安全为主要诉求,要求监管机构将他们的担忧放在首位。
面对议员们的质疑,SFD公司回应称,这笔交易将对美国养猪户带来益处,并且公司不会从中国进口猪肉产品,而是促进猪肉产品向中国和亚洲出口。SFD发言人表示,公司将与双汇共享彼此专长和市场领导地位,并预计SFD的出口收入将出现“爆炸性”增长。
为使美国人放心,双汇国际董事局主席万隆公开表示,收购完成后双汇不会到美国建新厂,SFD也不会到中国来建厂。但是双汇会考虑将SFD的品牌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看上去,中国猪漂洋过海到达美国餐桌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至少不会像漂游黄浦江那么容易。
因此,美国肉类出口联盟目前似乎是支持这场收购的,其发表的官方立场是:一个公司所有权的改变不会改变游戏的规则。
在肉类食品行业,这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并购案。如果最终能够做到“猪”联璧合,长期来看,这会给双汇带来什么呢?洋品牌效应、生产管理技术?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伟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这是一场强强联合,长期来看应该还是会互相促进,并不会给对方带来巨大变化。”
分析人士也多数认为收购给双汇带来的长期效应向好,短期效应也仅限于对二级市场上股价的激发。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在中国食品业因安全和质量问题面临信任危机之时,双汇的巨额收购是朝着解决食品安全担忧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双汇找到了重建信任的一条捷径,是一个有智慧和远见的举措。
陈伟对《望东方周刊》表示:“现在国内猪肉需求大,此次收购既有利于稳定供应量,也有助于质的提高。”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的猪肉及副产品共130多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约59万吨,超过排第二位的丹麦37万吨。SFD正是其中主要的出口商,其25%的猪肉销往中国。
养殖短板
大约20年前,双汇就和SFD开始接触。
四年前,这两家产业链基因差异明显的公司开始谈论合作,当时双汇准备入股SFD。
2013年3月,SFD股东们对未来的发展模式产生分歧。大股东美国康地谷物公司希望集中精力在业务稳定、高利润率的猪肉和包装食品上,而将利润率较低的生猪生产业务剥离。
分析认为SFD每年1600万头的生猪产量占用太多资产,导致资产回报率低,拖累股价。
SFD股东之间的分歧最终激发了双汇全盘收购的雄心。
对万隆来说,“这是一桩自然而然的交易,双方彼此十分了解,已经展开了多年的交流合作。”
SFD高层则称双汇青睐其从养猪、宰杀到加工、包装的全产业链模式,并且希望保持这样的模式。
陈伟对《望东方周刊》表示:“美国先有生猪养殖规模化,才有大规模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工厂计划的制定和养殖计划衔接较好,才不会出现供需的巨幅震动。”
2011年的“瘦肉精”丑闻曾彻底暴露了双汇在产业链上的致命缺失。万隆向公众表示,双汇将在强化源头控制、加快养殖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此次收购则表明了双汇想要解决自身产业链难题的决心。
双汇是要效仿SFD养猪吗?万隆对此表示,现实中困难重重,生猪养殖投入大、风险高、土地和粮食供应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大,不只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包括双汇在内的国内肉制品企业,依然离包括养殖在内的全产业链相距甚远。
2007年那场“猪荒”曾让当时准备大展拳脚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开始警醒。
陈伟对《望东方周刊》表示:“五年前我们行业开会的时候,老板们不屑于谈生猪养殖,现在行业开会讨论最多的却正是养殖。”
中国目前每年猪肉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占全球消费量一半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猪肉需求量还在增长,猪肉供应保障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猪肉的贸易量只有600万吨左右,仅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量的10%左右。
在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方面,美国无疑最具典型性。美国占总人口1%左右的农民不仅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还给全世界提供了大量多样的农产品。
然而,即便这桩收购案成功,能给中国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充足的猪肉原料,而非美国的生猪养殖优势。
“中国生猪养殖传统上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加工企业现在要回过头来自建养殖厂,大规模养猪并不现实。”陈伟说。
资本暗局
市场之所以如此关注双汇收购案,还因其背后暗藏的资本局。
《纽约时报》称,这次收购的背后有一批精明的投资、交易机构,其中包括高盛、鼎晖投资、淡马锡控股和新天域资本。这些机构和双汇管理层一起控制着双汇国际近一半股份。
双汇集团公开称,此次收购的主体是双汇国际,双汇国际是设立在开曼群岛的一家离岸公司。
双汇发展(000895)2012年年报显示,双汇国际的主要股东有:Heroic ZoneInvestments Limited(雄域公司)持股30.23%,鼎晖Shine、鼎晖ShineII、鼎晖ShineIII、鼎晖ShineIV分别持股16.58%、9.20%、4.75%、3.17%,润峰投资持股10.57%,郭氏集团持股7.40%,运昌公司持股6%,高盛策略投资持股5.18%,Focus Chevalier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新天域)持股1.73%,Blue Air Holdings Limited(新天域)持股2.42%,淡马锡持股2.76%。而双汇的管理层则通过RiseGrand Group Limited(下称兴泰集团)持有双汇国际30.23%的股份。
2002年起,双汇开始实施管理层收购。
2006年双汇国有产权挂牌转让,国内外资本机构先后进入。
分析人士认为,双汇天价并购背后潜藏着的资本局,是借此为外资股东套现提供退出机会。
2006年前后,在双汇等肉制品企业由于全国性扩张而大量布点急需大笔资金的时候,高盛等资本先后进入。2006年高盛的进入,还曾被外界认为“双汇被贱卖”。2007年,双汇发展强劲,股市表现抢眼,高盛则暗中大幅减持,获得收益。
目前,高盛作为双汇的重要股东,也同时持有SFD股份。因此,高盛被认为是此次双汇收购SFD的重要推手。
据机构估算,如果此次收购获得成功,双汇国际的资产将增加到110亿美元。如双汇国际能上市,则无疑为这些投资机构的退出铺平道路。《华尔街日报》也称,该交易可能会让这家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的投资者终于有了一个集体撤出投资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似乎并非一起单纯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而这场由资本、猪肉纠葛起来的大并购,未来究竟会给中国消费者、企业带来哪些利弊,依旧悬而未解。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