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绿色之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加坡,绿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08 16:42
大凡到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新加坡道路两旁高大翠绿的行道树、街角充满野趣的绿地以及鲜花绿树掩映的休闲漫步廊道赞叹不已,新加坡也由此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称号,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及投资的靓丽名片。虽然美丽的景色离不开当地热带气候利于植物生长的有利环境,但更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
从无到有的绿化史
新加坡不是一个天生“宜居”之城。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大多数地区人口拥挤,污水横流,居住环境差。时任总理李光耀认为,提高社会和人的素质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如果从绿化、改造环境入手,可能只要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很快见效。
在他看来,通过环境的改变,还可以逐步地提升人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因此他于1963年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思,开办园艺课程,灌输国民的绿化理念,亲自动手植树带动全民参与植树种草,绿化道路,建造公园,并把11月6日定为植树节。
在短短时间内,新加坡就变成了一个整洁、处处充满绿色和清新的国家城市。从1986年到2010年,虽然人口由270多万增加到500多万,但是新加坡的绿化覆盖率没有减少,反而从国土面积的35.7%增加到50%左右。新加坡概念规划是指导新加坡未来40到50年发展的蓝图。和水、道路、轨道交通等系统一样,绿化用地很早就纳入了新加坡概念规划的考虑,这极大地保证了新加坡绿化实施的可行性。
早在1971年新加坡颁布的建国后第一轮概念规划中就借鉴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新加坡全岛呈“环状布局”,但环的中心不再是传统的商业办公核心区,而是一个巨大的由中央集水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构成的“绿心”,占地近3000公顷;周围环状布局高密度的卫星城镇,通过规划交通联系起来;较低密度的居住区嵌入绿色之中。
2030年每千人有0.8公顷公园用地
目前的新加坡确如当时规划蓝图一样。占地近3000公顷的“中央绿心”已变得湖光秀丽、郁郁葱葱,不仅为城市储存了大量的饮用水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还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除了中心区的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以外,新加坡先后又规划建设了比较集中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拉柏多自然保护区和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除此之外,道路和水道两侧还规划建设宽阔的绿带;在城市各个角落、道路之间的零散地带有机地布局花园和街头绿地;为了让市民更近地感受和享受到绿地,还规定每一处约1200户到2800户的小区,应建设一处0.4到0.7公顷大小的邻里公园。
为了赋予新加坡绿化的休闲作用,新加坡还着手将全岛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景点、甚至组屋通过6米宽的休闲步道进行连接,目前已达70公里长,全部建成将达到约300公里。近年更提出了宏伟的目标,在新加坡外围沿海地区规划建设用于漫步,自行车骑乐等休闲活动的滨海环形绿道。
如果将新加坡的绿化系统比作一个吊兰的话,那么自然保护区就是“吊盆”中的核心,通过道路和河道两侧建设的宽阔绿色“藤蔓”将散布在各处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街角绿地、城市花园以及邻里公园连成一个整体。不管是乘坐在巴士上游览整个城市还是漫步在城市中,都仿佛置身在树丛中,满眼皆绿,满城皆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国家发展部、环境和水资源部牵头的由各个部组成的新加坡可持续发展联合委员会经过公众咨询及研究,提出了更加前瞻的目标:到2030年,每千人拥有0.8公顷的公园用地,高层建筑的空中绿化面积将达到50公顷;秉承绿水交融的理念,到2030年将向社会开放90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并修建用于休闲娱乐的滨水步道100公里。
绿化在新加坡也呈现了许多精彩之处
除了规划的指导作用以外,新加坡政府和公众对绿化建设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新加坡全岛的绿化事务由国家发展部下面的一个专门机构国家公园局负责,共有800多人,主要从事绿化规划编制、管理、养护、园艺培训、宣传以及社区联系,等等。据介绍,国家园林局每个月会收到来自于社会的5000~6000个咨询、投诉以及寻求帮助的电话、电邮等,工作人员都会逐一耐心回复,并且从中总结经验,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绿化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绿化在新加坡也呈现了许多精彩之处:
一是绿化和水的结合。新加坡和中国一样,绿化和水分属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以前都是单兵作战。
比如,新加坡以前建设的水道仅仅是作为收集雨水的沟渠,底部和两侧用水泥和砖石堆砌,如果不下雨,沟渠就会露出底部,一来景观不好,二来大量的石材暴露在太阳下,也无形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因此近期,管水和管绿的两个部门联手研究沟渠的改造工程,将沟渠改造成生态型的水道,不仅在下雨的时候可以收集雨水,而且没有水的时候就呈现出绿色,增加野趣,还能利于微生物的繁衍。
二是绿化和休闲娱乐结合。绿化和休闲结合并不少见,但是新加坡在这方面确是用足了心思。在榜鹅河中心,绿化部门设计了一座湖心漂浮小岛,布置了许多观景平台和休闲座椅,漂浮小岛将河两侧的公园绿地联系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在平台两侧不上人的地方还设计了漂浮绿地,栽种了许多水生植物,引来了不少鸟类,甚至还有蜥蜴安家在上面。
在花柏山公园,设计者通过将休闲步道架设在树丛中,让人体会高空漫步于绿荫中的感觉。在樟宜机场附近,有一处与飞机跑道平行的绿色步道,市民可以在此跑步或骑自行车与飞机赛跑,非常有趣。
三是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虽然新加坡绿化很多,但蚊虫并不多见,在新加坡也很少喷洒药剂防虫杀虫,主要是加强管理和采用生态方法治理。这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工作,同时也离不开市民的生态观念。国家环境局定期或不定期会检查绿地周边容易集水地方的卫生,防止虫卵滋生;甚至会在大雨过后,细致地检查屋顶上的落叶是否滞留在瓦上成为虫子繁殖的地方。
笔者曾经拜访过一户人家,家里种植了很多花草,而且也有很多瓦罐。户主在处理叶子上的虫的时候,会小心地将虫剥离下来喂鱼;如果发现瓦罐里有虫卵滋生,户主会小心地将自家养的小鱼放到瓦罐中,通过生态食物链的方式消灭虫卵。正是由于保持清洁和较少采用药物的作用,新加坡的生态保持得很好,在中国大城市已经很少看到的壁虎等小型动物,在新加坡会经常看到。
四是绿化和生物多样性结合。新加坡的绿化很少人工修剪,大多呈自然生长状态,而且和培养生物多样性紧密结合起来。
在中央集水自然保护区、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等地方会经常看到猴子、蜥蜴等动物。猴子与人相处融洽,并不会抢夺游客的食物,绿化部门也会贴出告示牌告诉游客不要喂猴子食物以免扰乱猴子等动物的天然食物习惯。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内的树木品种之多,甚至超过了整个北美洲。
此外,绿化和建筑结合。新加坡国土面积小,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越显珍贵,更多地开始采用空中绿化、立体绿化的方式与建筑结合起来,一方面增加绿化的面积,另一方面也顺应绿色建筑的要求。
可借鉴之处
随着中国的发展,各地建设了很多很好的绿地和公园,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新加坡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坚持绿地规划的严肃性,对于大片集中的,对当地气候,环境或者城市生活有影响的绿地应该坚守,不能借口“大项目”的上马或者其他原因随意调整。如果一定要调整,也必须经过可行性研究、公众参与以及法定程序,同时还要考虑补足相应面积的绿化用地,毕竟我们离不开绿地。
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冒出了大型豪华绿地,却由于缺乏人类行为研究或者选址不当或者设计仅仅追求观赏美感而缺乏人的参与,沦为形象工程,费钱费力不讨好。城市是人类生活工作场所,绿地自然要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将生物多样性、自然美感、休闲功能甚至水环境等等综合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综合效应。
还比如,绿化管理应从城市中的建筑、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城市用地今后将是非常紧张的,在尽量争取绿地指标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新加坡空中绿化和立体绿化的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到绿化带给城市的一些负面影响。
正如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一位工程师所说,“我们不仅要尽心尽力,将绿化作为一件作品呈献给社会和市民;同时我们也尽力宣传,绿化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爱护的。这样,绿化家园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
(作者就职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地区管理办公室,曾在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entrefor Liveable Cities)挂职学习)
文|曾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