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移动金融消灭信用卡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信用卡
  • 发布时间:2013-09-26 17:57

  未来5~10年,是支付宝继续引导金融创新,还是银行咸鱼翻身?目前浦发银行已经做了三件事:洞开金融服务边界、逐步消灭信用卡、夺移动互联商用入口。一场基于移动互联的金融创新,浦发正在酷跑。

  未来,银行将成为,也必须成为什么样的公司?

  在6月的一次针对银行业高管的演讲上,《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在PPT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涂子沛翻开他下一页答案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拿起手机,对这页PPT竞相争拍。浦发银行(以下简称浦发)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拍摄到的画面上显示:银行将成为,也必须成为技术公司!

  按照涂子沛的诠释:“未来的金融业,主要业务就是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而未来的业务模式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涂子沛未完的话,丁蔚对《经理人》解释:“应该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完成的移动金融业务。”

  事实上,丁蔚领导的部门,正是该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核心部门,且承担了下一轮战略变革的使命。那么,浦发的移动金融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是否在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圈中,有重大借鉴作用?

  刷手机:移动支付新玩法

  银行的移动金融是什么?照字面理解,应是,将银行业务搬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果真如此,这和网银有多大区别?

  先解读一个案例:上海的女白领肖敏敏(化名),从信用卡到网银,一直是招商银行的忠实粉丝。现在,她又开通了这家银行的“手机钱包(将手机支付和信用卡账户捆绑)”功能。但她却发现,这个功能并无新意,除查账和转账方便外,和网银上的体验并无二致。

  后来,肖敏敏的闺蜜告诉她,可将手机里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卡,换成一张中国移动和浦发的联名SIM卡,同时捆绑一个浦发虚拟信用卡。这样一来,肖敏敏拿着手机,不仅能完成和以前一样的银行结算、查账和支付,还可以获得意外的价值:在包括全家、大润发、家乐福等零售店,以及星巴克、麦当劳等餐饮店,甚至上海的部分医院和停车场,都可以用手机刷一下,实现付费。在肖敏敏看来,今后出门只要带两样东西足矣:一是手提包,二是手机。至于钱包嘛,从此可以扔掉!

  肖敏敏并不知道,她在享受浦发服务的背后,却蕴含了一场银行业的颠覆革命,而这项颠覆的核心有两大驱动力:

  第一,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呈现移动化,人们不仅希望金融服务能通过手机来完成,而且希望能拓展到更多的生活类应用;第二,一种叫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实现移动支付的功能,正成为通讯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等行业争夺移动互联时代商用的关键。

  对移动金融,浦发有自己的解读,该行行长朱玉辰认为,“移动金融已是浦发基因里的东西”。根据2012年浦发董事会报告,浦发将在五大战略上发力,除投行业务、资金市场和金融同业业务、中小和小微企业业务、财富管理等之外,移动金融被浦发首次提到战略层面。据说,朱玉辰还带领高管团队亲自拜访马云和马化腾。按照他的话说,“浦发的移动支付合作将深化,同时将探索电商合作机会。”

  对应涂子沛对银行未来的描绘,浦发将成为一家什么样的技术公司?

  商用技术:与中国移动交互

  浦发变革,回到本源问题就是,需求和技术变了,就要去适应,并且实现能力突破。

  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移动支付1.98亿笔,金额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06%。相形之下,同期银行卡交易虽有106亿笔和100万亿元金额,但增速仅为23.8%和19%。另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统计,NFC全球移动支付总额2017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并称,今年底中国将有超过1000万NFC用户。

  数据反映的是:移动金融支付增长速度超过传统银行卡支付,而且持具有支付功能的手机的用户增多趋势已经明确。

  “传统信用卡支付转向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丁蔚表示,浦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未来在提到移动互联支付时,浦发成为一个代名词。丁蔚的底气何在?

  和中国移动联姻,是浦发真正从一家金融企业向技术公司转化的基础。2010年,王建宙时代的中国移动,以近400亿资金入股浦发,并凭20%股权成为浦发第二大股东。这是中国移动第一次重资进入金融业,尤其还成为一家世界500强银行(浦发列2013年世界500强第460位)的重量级股东。

  双方的股权交易,带出两大疑问:彼此为何选择对方?双方利益诉求是什么?对此,丁蔚以超出自己职务范围为由,不予置评,但她强调,中国移动入股后,加快了浦发移动金融的技术升级与服务功能的外延拓展。

  暂且不谈中国移动与浦发彼此选择的理由,按照丁蔚关于移动金融的技术性解释,“移动金融涉及多个产业环节,每个环节中的企业,要独立垄断移动金融技术和商业,都不可能。”

  丁蔚所言不虚。以浦发为代表的银行,在实施移动金融战略中,势必按照这样的路径才能完成:通信运营商—银行(信用管理、安全认证、支付体系)—移动支付平台—合作商家的商品与服务。

  这条移动金融链上,最具优势的就是银行和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只要获得三大通信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任何一家在移动技术上的支持和开放,浦发就能顺利将移动金融设想落地化。而和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股权合作,让浦发的梦想成为现实。

  除获取网络资源之外,浦发和中国移动合作的重要载体,就是前文提到的NFC手机。

  NFC被称为移动支付的革命,其技术由 RFID (免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尽管如此,一般人还是难理解RFID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平时使用的就餐卡、公交卡、门禁卡、停车卡等就是RFID。NFC就是在RFID基础上升级到手机的一个应用功能。只要打开三星S3S4,甚至最新的一些品牌手机,NFC应用功能就已在程序中,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既然有了NFC功能,就意味着可以用手机实现就餐卡、公交卡、门禁卡、停车卡等原来在RFID上的功能,甚至还可以用来购物和金融理财。但无论这些用途如何,最终都将简单到两个字:支付。

  在商业实现上,要在手机上进行如此海量的多用途支付,首先要捆绑上一张银行卡才能实现。因此,单靠中国移动、银行甚至手机厂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任何一家,谁也做不了。但最有可能首先合作的,就是通信运营商和银行。

  因为,通信运营商手里握有SIM卡资源,这张卡片不仅是手机号码,更是连接所有手机功能的通路;而要进行NFC支付,浦发为代表的银行,拥有自己的金融服务与风险控制系统,两强结合,就直接对整个传统的信用卡支付模式,进行颠覆。

  商业与竞争:率先实现移动全商用

  相比网络资源的取得,以及NFC技术运用,外界对浦发的兴趣更多是,这家银行通过移动支付形成的移动金融,表现出的颠覆形式是什么?在商业模式上有何异彩?甚至,是否创造出一个新的竞争性革命?

  颠覆形式。中移动入股以来,浦发主要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变革:2011年9月,双方推出第一代手机支付产品—联名借贷合一卡,在银联系统内实现小额结算;今年5月,NFC手机支付让手机SIM卡与金融账户合二为一,实现手机支付功能化;今年6月,颠覆自己的“1.0概念(仅限于银行业务)”,进入“移动金融2.0”时代,即将支付拓展到零售、餐饮、停车、公交、地铁等生活类领域。

  “年底,我们还将发布3.0概念,甚至明年还有4.0、5.0等概念。”丁蔚表示,浦发推出“移动金融2.0”之后,所持的生活类功能,将会一一落实到每个城市实际运用。

  商用模式。浦发已实现三大颠覆性革命:洞开金融服务边界、消灭信用卡、夺移动互联商用入口。

  洞开金融服务边界。尽管手机支付已在各场合、各领域出现,比如招商银行推出“手机钱包”和“微信银行”,马云推出具有捆绑支付宝功能的阿里手机,北京一卡通公司推出移动NFC手机一卡通。但仔细观察,这些手机支付均存在先天性缺陷:招商银行的移动支付,只能限于银行业务,不能用于生活类服务;阿里手机,不能完成线下零售与生活消费服务;北京一卡通公司的手机,仅限公交领域。相比之下,“浦发的移动支付,打通包括金融和生活类在内的所有支付。”丁蔚告诉《经理人》。

  事实上,除零售、餐饮、医院之外,浦发的NFC支付,还能用于公交、地铁、停车等支付领域。在一次浦发体验活动上,《经理人》亲自体验了浦发这些功能性支付,明显感觉到,浦发要在移动金融生态链中,抢占主导地位。

  消灭信用卡。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马蔚华,他曾说,移动金融的最大革命就是消灭信用卡。但,浦发可能把理想做得更丰满。

  回到浦发和中国移动的共同诉求来看,双方推向市场的最有力的有形产品,就是一张联名SIM卡,这张卡如何展现出消灭信用卡的能力?

  先看这张卡的功能,消费者在手机里装入这张卡,除移动号码保留之外,还具有浦发金融与理财的预置功能、诸多生活便利支付功能,更何况,该卡有借贷记两种功能。

  再看如何开卡?很简单,在中国移动和浦发的门店,都能免费更换现有SIM卡。

  SIM卡的背后,还是中国移动、浦发和用户的三赢局面:在中国移动角度,凡是使用浦发移动金融服务的用户,即使是原非中国移动的用户,也将加入到中国移动的网络中来,就此,中国移动多了新增用户;在浦发角度,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为了享受到移动便利服务,必然会成为浦发的客户,按照2013年4月中国移动用户总量7.306亿计算,浦发将由此获取的客户数量,将超越任何一家竞争银行;而消费者,就更简单,同时享受到两家公司的创新服务。

  更重要的是,浦发降低和节约了传统信用卡营销和制作成本,原信用卡将变成一张虚拟的手机信用卡。尽管丁蔚一再表示,短期内,传统信用卡不会马上消失,但她也表示,各行传统信用卡的推广将越来越难。

  夺移动互联商用入口。取得移动互联船票的腾讯,目前还在探索盈利模式,即使微信5.0出台的支付功能,也只是一个平台,是否盈利还有待观察。反观浦发,商用模式很简单,植有中国移动和浦发联名SIM卡的手机,实质上就是一台“手机+信用卡”的手机。用户只要进行购物和消费,并进行刷机,就意味着被纳入到浦发的现金结算系统中,由此,浦发在移动互联上,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实现了商用。

  竞争市场。丁蔚特别提到了浦发在移动金融领域的新竞争。“在互联网时代,由支付宝发起的创新,刺激了银行的神经,从浦发来说,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绝地反击。”丁蔚表示,就金融创新,银行远比第三方支付拥有更大的系统创新能力。

  已撕开移动金融商用入口的浦发,未来的竞争对手很复杂。一方面是行业内各银行会伺机复制浦发模式,撬开移动金融商用入口;另一方面,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从线上转到线下,比如阿里手机只要打通银联这一关,就意味着其在网上发生的—将各家银行视为其账户管理供应商的局面,将再次在线下复生。

  在主动还是被动的战机选择下,浦发在移动金融商用领域里每精耕一步,都可能影响未来的竞争局面。浦发若能率先转型为涂子沛所形容的技术公司,这个世界将更加热闹。

  ■文/沈伟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