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的特色化应用之路

  云计算与大数据是当前最热门的两个话题,除了技术上的相关性以外,两者现在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落地,也就是将云计算、大数据所代表的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与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驱动企业业务的创新和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11月2日,主题为“创新云计算,智领大数据时代变革”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及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借第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举办之机同时在武汉举行。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在会上表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数据的增长,数据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大数据的价值正日渐显现。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政府、互联网公司、IT企业还是其他行业用户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商机。”

  行业与区域整合有前途

  时至今日,业界对云计算的定位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云计算是支撑信息化应用和业务模式创新的核心,云计算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推广普及对于我国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完善社会管理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战略作用。

  从2009年开始,我国在云计算方面做了很多投入,比如确定了云计算应用试点城市,进行了云计算行业应用推广,同时还为与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提供支持等。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赛迪顾问副总裁孙会峰介绍说:“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专门成立了云计算专委会,现在已有会员单位100多家,会员单位在云计算的技术与应用创新方面共同合作。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40多个城市制订了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

  在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把发展云计算产业简单地理解为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造成了有些云计算数据中心资源闲置,缺少实际应用。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发展模式。但是不可否认,各地方政府都已经看到了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巨大潜力,希望借助本地的资源、市场甚至是通过一些政策,利用云计算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总体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

  现在,整个业界努力的方向是让云计算与行业用户的需求结合,并快速落地。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孙会峰梳理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出统筹部署,避免以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二,目前支撑云计算中心高效运维的体系还很薄弱,需要产业界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特别是芯片以及云计算的核心设备上实现更大突破,此外国内云计算企业面向复杂应用提供行业解决的能力也有待提升;第三,对于信息和设备的安全性不能忽视,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第四,需要认真研究和梳理一下最适合云计算的应用领域,排出优先级,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商业模式,切忌“一窝蜂”上马云计算项目。

  孙会峰坦言,他最看好云计算的两种应用模式:一是基于行业的应用垂直整合;二是针对区域的云平台建设,比如针对智慧城市应用建立的区域性整合平台。“现在的私有云、行业云等都只是过渡的形式,公有云将是最终的归宿。当然针对企业级客户和个人用户,公有云也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孙会峰表示。

  一切由数据驱动

  孙会峰认为,企业如果能够真正利用好大数据,并将其价值转化成生产力,那么企业将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目前,大数据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行业,比如零售、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在大数据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大多数的中国用户对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初步认识。“从企业的技术人员到业务人员,再到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对大数据价值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孙会峰表示。

  赛迪顾问认为,未来,智慧城市、电信、金融、卫生以及电子政务等领域将是大数据应用的沃土。特别是在智慧城市、电信和金融领域,随着行业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大数据应用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而云计算则为海量的、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

  目前,人们经常接触的大数据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交易数据,比如网上交易或实体店产生的交易型数据;第二类是交互数据,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产生的交互数据;第三类是传感数据,也就是机器数据,比如监控设备、IT设备产生的数据。上述三类数据的量越来越大,而且其中非结构化数据占了很大比例。如何对这些海量的、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从中挖掘出对用户有用的价值,就是大数据所要完成的任务。孙会峰举例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涵盖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通过云计算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大数据对企业的发展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具有颠覆性。比如,在智能交通方面,大数据使得城市管理逐渐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有了大数据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交通管理甚至社会治理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的出现将加速数据中心从成本中心向盈利中心转变。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还是外部数据,甚至是历史数据都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

  孙会峰认为,未来,企业业务发展将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数据已经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正在由简单的平面发展到多维、泛在。未来,人们甚至有可能将自己的梦境也记录下来,而梦中的信息很可能是有价值的。

  走自己的特色云道路

  到今年,武汉“光博会”已经走过11个年头,它成了一个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实现招商引资的平台,聚集效应不断凸显,同时也为武汉“光谷”赢得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更多关注。孙茜雯表示,每一届光博会都在实现自我超越,比如本届光博会就在规模与层次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发展云计算产业是武汉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胡大平。

  武汉为了推动和促进武汉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发布并实施了《武汉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黄鹤白云”计划),并紧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突破云计算关键技术,加强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育和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此外,武汉还积极推进云计算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云计算产业链,计划将云计算产业培育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东湖高新区虽然还没有一个与云计算相关的整体规划,但是武汉有“黄鹤白云”计划,其支持的重点项目与企业主要集中在东湖高新区。因此东湖高新区也可以称得上是武汉云计算产业的一个摇篮。

  在各地方政府积极设计自己的云计算发展特色之路时,东湖高新区也在“131”产业规划(即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主要在金融后台云服务、空间信息云服务、生物服务云、教育云等优势领域开展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云经济发展。

  “东湖高新区通过市场需求驱动、政府示范项目引导等方式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湖北省教育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多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业联盟带动云计算企业发展。”谈到东湖高新区在开展云计算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孙茜雯表示,“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少像阿里云一样的大项目或大企业来带动和支持区内云计算产业整体的发展。”

  孙会峰补充说:“东湖高新区已经在医疗云、政务云以及翻译云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接下来需要在云服务的内容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政府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扶持和引导的作用。”

  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表示,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政府、互联网公司、IT企业还是其他行业的用户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会。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赛迪顾问副总裁孙会峰介绍说,赛迪顾问于2012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指导规范》在试行以及征寻用户意见后,将做一步修改,并最快于明年一季度推出新的版本。

  本报记者 郭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