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投,北京地铁资金“大管家”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地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0 14:09
在京投每年都要完成的400亿元以上的轨道交通投资中,政府投入约占40%,剩余60%则要靠京投通过银行贷款和创新融资方式进行筹措。
站在位于北京京投大厦内的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屏幕前,整个北京轨道交通即时运行情况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惊讶于北京市轨道交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69年北京第一条地铁运营,短短四十余年,北京地铁以17条运营线路,456公里运营总里程,日均客运量突破1100万人次,超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也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而在北京地铁发展的背后,有一支以为北京市轨道交通投融资为使命的团队,也被称为北京地铁的资金“管家”——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京投公司”)。
北京地铁发展的坚实保障
“上世纪90年代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比国内其他城市要慢得多,主要问题就是资金。这正是北京市国资委在2003年成立京投公司的主旨。”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田振清告诉记者。
在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背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不足和运营困难严重是各城市面临的共性难题。田振清董事长告诉记者,北京的轨道交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全力支持。2003年起,北京市政府开始对轨道交通进行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2007年更直接规定每年投入上百亿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但伴随轨道交通线网的持续扩张,最近几年,北京地铁每年建设投资高达400亿元左右。
2003年,京投公司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北京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前期规划、资本运营及相关资源开发管理等职能,换言之,作为北京地铁的资金“管家”,京投公司需要解决地铁建设中钱从哪来的问题。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任务繁重,要求京投必须进行大规模、不间断的融资。只靠政府给“本钱”无异于“坐吃山空”。在每年都要完成的轨道交通投资中,政府投入约占40%,剩余60%则要靠京投通过银行贷款和创新融资方式进行筹措。
以创新推动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立,是京投低成本解决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缺乏问题的主要法宝。除稳固获取银行贷款外,京投广泛开展与银行的信贷合作,发行短券、中票、企业债、私募债、人民币债等,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此外,京投还与保险、信托、租赁、基金、证券开展各类融资创新,旨在通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降低融资的系统性风险。
这些举措在北京地铁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由于受控通胀、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当时国内信贷投放降至冰点,很多大型基建项目都放缓或停滞,而京投却通过与中国人寿达成了100亿元引资协议和发行了100亿私募债,保障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京投也率先成为第一个获准发行私募债券的地方国企。
此外,京投公司还积极同社会投资者开展各类项目融资,如在地铁4号线和14号线建设中与京港地铁合作,分别引资46亿和150亿,并引入京港地铁参与地铁建设和运营,既减轻了京投公司的资金压力,也推动了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与改革。
十年来,除去政府资金以外,京投累计为北京轨道交通融资约1600亿,综合融资成本较银行长期贷款基准利率平均下浮超过10%,累计为政府节约投融资成本超过67亿。
以“两翼”齐飞促“一体”发展
轨道交通是京投的核心资产,但作为准公共产品,如何通过提升资产收益进而提升公司融资能力曾一度困扰京投。“事实上,轨道交通也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价值”,田振清董事长以香港地铁运营为例,指出香港地铁运营总里程仅218公里,2012年却实现车站商务、物业租赁和物业开发等业务经营利润约93亿港币。
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盈利潜力,十年来,京投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践,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业务(含投融资、规划建设、资产管理、路网管理等)作为“一体”,延伸出以轨道交通沿线项目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和以轨道交通相关产业为重点的股权投资作为“两翼”,致力于将轨道交通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通过资源开发、产业投资、资产经营进行收益的转移和补偿。
截至2012年,京投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一二级开发、上盖物业、轨道交通相关产业投资、多种经营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建立了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的多种经营发展模式。京投与5个区县合作,沿着轨道交通线路开展了13个项目,开发总面积近700公顷;在车辆段上盖开发过程中,实现了郭公庄、五路和平西府三个项目正式挂牌上市,目前正在进行后续的二级开发。此外,京投还参与投资了在轨道交通建设行业极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参与广告、通信、零售等多种传统经营业务和网购自提、地铁便利、P+R停车等创新业务。
特别是借鉴香港的“地铁+土地”开发模式推进的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不仅有效促进了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也在用地日趋紧张的北京发掘出集约用地的新模式。按照传统模式,地铁车辆段、停车厂的建筑形式类似工业厂房,与周边城市机能不匹配。而通过上盖开发方式将其打造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综合体,同时整合轨道、公交等交通体系,不仅可实现市民生活与出行的无缝衔接,也提升轨道交通配套设施综合服务水平。
不仅如此,项目实施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实现收益优先反哺轨道交通建设。以郭公庄、五路居和平西府三个上盖项目为例,共为政府节省约34亿元的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有效降低了投资。其次,在为政府带来约38亿元土地增值收益的基础上,同步配套建设了34万平方米保障房。
让老百姓坐舒坦的地铁
罕见的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和投资规模,用事实印证了京投的巨大成功。在田振清董事长看来,“有地铁永远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有可以让老百姓坐得舒坦的地铁,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除了承担轨道交通投融资的重任,京投还承担未来地铁项目的前期规划研究和在建项目的工程协调、资金管理,及既有线路的更新、扩能等改造投资。随着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京投公司超前谋划,探索创建了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开辟了交通网络化运营集中指挥管理的先河。当问及北京地铁未来的发展,田振清董事长透露,在北京市的整体指导下,根据规划方案,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30余条线路。届时,将有1000公里长的轨道线路在城市穿行,北京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地铁城”。
本刊记者 高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