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克莱因:逆风者的飞翔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艺术生涯,反叛者,逆风者
  • 发布时间:2013-11-30 14:35

  85岁的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是一位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在其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从画家到摄影师,再到导演,无论哪一重身份,都贴着“反叛者”的标签,他出离世俗,逆传统之风,成为摄影史上的传奇。

  艺术生涯的最初

  1928年,克莱因出生在纽约一个并不富有的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服装生意,1928年的经济大萧条,生意变得惨淡。克莱因成长的30年代,正是美国反犹太的高潮时期,作为一名生活在爱尔兰社区的犹太人后裔,幼时的克莱因已能明显觉察到周围在文化上对其的分离,他开始从艺术与人文视野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归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成为他最膜拜的地方。

  到克莱因12岁的时候,他已经是MOMA的常客,在他心目中,MOMA已然是他的第二个家。就这样,天资的聪慧与后天的勤勉,克莱因在学业上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14岁的时候,克莱因便已升入纽约市立大学,在那里,克莱因开始学习社会学专业。在他大学行将结束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8岁的克莱因便放下学业,参了军,成为一名电报员,随军驻扎在德国与法国。

  从军的那段经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克莱因的日后生活轨迹。据克莱因自己叙述,战争结束以后,他的经济状况足以使他在法国生活得潇洒自如,而巴黎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是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他选择留在了巴黎。1948年,他开始进入巴黎大学,学习美术。1949年,他先后跟随画家洛特(Ihote)和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学习绘画。莱热的艺术反叛与革新精神深深影响了克莱因。那个年代的绘画艺术已经开始大胆尝试与传统和经典背离,抽象、立体、未来主义与反艺术充斥着当时的巴黎绘画圈。莱热鼓励他的学生与传统叛离,这一点从克莱因早期的抽象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看出,画面中的黑色线条与色彩对比,克莱因都与莱热一脉相承,新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方式,都昭示着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到来。

  反传统的街头摄影

  克莱因由绘画向摄影的转向十分偶然。最初,他受到蒙特里安(Mondrian)、马克思·比尔(Max Bill)的抽象与平面化影响,从原本的架上绘画转向抽象几何式的墙面装饰画。1952年,克莱因的作品在米兰的画廊展出,建筑师安吉洛·曼贾罗蒂(Angelo Mangiarotti)看到了他的作品,他请克莱因为其进行创作。作品在可以移动的板子上绘制,它们成为可以移动的墙壁,随意组合,形成完全不同的空间。克莱因把这些移动的作品,用相机拍摄下来作为一种记录。充满建筑感的线条画面透过镜头,形成克莱因最初的抽象摄影作品。这些照片,让克莱因看到了自己新的艺术表达出口——用相机去捕捉与记录,这也正是其日后所形成的“街头摄影”的最根本动机。

  20世纪50年代,正是以布列松为准则的摄影时代,50mm镜头和布氏温情浪漫的“决定性时刻”摄影哲学被奉为摄影规范,人人都崇尚布列松细腻的纪录风格,虽然克莱因也欣赏,但是他认为那不是唯一的准则,他认为摄影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更直接地表露,镜头下记录的世界可以是模糊、粗粝与失焦的,一种新的、反传统的摄影风格——街头摄影,被克莱因开启,这种反叛在当时是不被看好与饱受争议的。他开始记录城市景观,从摄影之初就有着明确的目标,从纽约开始,到罗马、莫斯科与东京,1956年至1964年八年间,他先后记录了这四座城市的社会景观,用21mm——28mm的广角近距镜头——容纳下更多的人物与场景,画面提供一个比布列松50mm镜头下更为广阔的视野,但是前景却能与你贴面,似乎它探头即能碰见。

  1957年,其作品集《纽约》获得了法国年度摄影出版物大奖(Prix Nadar)。从画面捕捉到镜头的使用,克莱因都与传统背离,虽然那些作品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不被人接受,但在摄影手法上,克莱因是一个开拓者,是先锋。这一街头四重奏之后,克莱因便放弃这类题材的拍摄,开始涉猎电影和时尚摄影。直到80年代,人们重新认识克莱因曾经拍摄的那些社会雕塑景观,他才又重拾“街头摄影”,回归纪实。

  时尚摄影的革新

  美国《VOGUE》杂志艺术总监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与克莱因在巴黎的一次雕塑展上相遇,为其创作的雕塑试验以及他刚开始尝试的街头摄影作品大为着迷,邀请克莱因去纽约洽谈合作,1954年重返纽约之后克莱因决定要用摄影日记方式来拍摄纽约,利伯曼同意了他的计划,由《VOGUE》杂志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于是年轻的克莱因成为了美国纽约时尚杂志的特邀摄影师,拍摄各类时尚大片。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十年里,克莱因用其独创性的创作手法拍摄出了众多经典的时尚摄影作品。他把模特儿从摄影棚带到街头上,实施交通管制,雇来演员,或运上一卡车的蜡像当做配角,必要的时候,还会重新粉刷街面,他将现实世界重新捏造成一个舞台,成为一种新的对话与沟通平台,通过模特与胶片来实现。

  翻看Vogue杂志的过往,便可领略克莱因制造的经典照片,他开启了一个时尚摄影的新时代。他推翻之前时尚大片中所有的腔调,冲破种种禁忌,以叛于常理的审美,呈现给人们至今仍然赞不绝口的照片。他拍摄的视角、灯光的选择和影调的运用皆异于常人。他为《VOGUE》工作直到1966年,这一年里,他给奥黛丽·赫本和他的儿子拍摄了一组照片,同样近距的镜头让人们看见照片如同面对着一个现实的赫本。

  编剧与导演

  威廉·克莱因不仅是画家、摄影师,还是电影编剧与导演。他曾拍摄过著名的纪录片《拳王阿里》,拍摄过富有争议性和政治色彩的影片,拍摄过充满讽刺意味的时尚电影,他在故事片与纪录片以及商业广告领域自由穿行。

  1957年,在克莱因获得摄影出版年度大奖(Prix Nadar)之后,著名意大利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邀请他做助手,要知道费里尼可是克莱因的偶像,克莱因对邀请乐意之极。之后,1958年,克莱因开始独立拍摄影片,《百老汇灯光》(Broadway by Light,1958)成为他的第一部彩色短片。

  60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反战及左派试验的电影,其中一部《自由先生》(Mister Freedom,1968),曾招惹法国内政部对他的驱逐。虽然身为时尚摄影师,但是克莱因对时尚圈有着并不认同的价值观。1966年的影片《谁是波莉·马格?》(Who Are You,Polly Maggoo? )则是一部对时尚产业嘲讽和抨击的电影,画面荒诞、前卫有着克莱因特例独行的印记,充满表现主义的色彩。

  克莱因用他的反叛向电影界抛出重重的撞击,像他的摄影一样,以荒诞、夸张的手法表达社会现实,同样,他电影中的直白,在当时的美国亦然并不能被完全接受,“反叛”仍是他的标签。

  镜头下记录的模糊、失焦或是高对比度的世界,克莱因凭借他对高颗粒度胶片和广角镜头的运用触动了摄影界的固有规则。他又用革新的视角拍摄时尚大片,对传统审美重新定义与审视。他以左派和反战的立场拍摄影片,将直白与现实带进电影。克莱因就是凭借“反艺术”的逆向思维,对传统反叛,从绘画到摄影到电影,无一不是对经典与传统的颠覆。他背道而驰,在逆风中飞行。

  文 Article/张懋 Zhang Mao ;图 Picture/Foam 美术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