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成永恒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创作灵感,艺术家,流行文化
  • 发布时间:2013-11-30 15:14

  近日在京举行的“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呈现了安迪·沃霍尔各个创作时期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档案共101组(包括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形式的作品,以及书信、手稿、创作灵感的来源资料等)。作为声名最显赫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他的“15分钟”发生时间内代表了流行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美国梦。波普艺术开宗以后许多年内也派生了很多追随与颠覆。本次开幕式上,就有中国艺术家以放飞上千苍蝇的争议行为“呼应”沃霍尔,甚至引来了美国大使馆文化事务高级官员的致辞“解说”——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仿佛带着细胞分裂的奇妙法则,正在中国鲜活地散落,昭示着流行的深层意义与力量。

  波普是一个大生意

  波普艺术是:大众流行的、短暂的、容易被遗忘的、低成本、集成生产、年轻的、妙趣横生、性感、耍花招、吸引人的大生意。这只是一个开始……

  ——理查德·汉米尔顿写给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的信,1957年1月16日

  确切地说,波普不是一场运动,不是一群艺术家,也不是一种风格。波普也没有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尽管它曾繁荣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理查德·汉密尔顿在1957年的一封信中早已为波普做了早期定义,他认为以波普名义创造出的并不是艺术,而是现代流行文化(广告、漫话、电影等令艺术家着迷的事物)的自身显著特征。但是波普们总有一个主题,它是叙事或是引用,是现实或是超现实,是一种对材料的态度,还是对身边世界的关注——尤其是那些看似不重要、被忽略的小细节。当这些主题与态度被一种相关的未扭曲的方式处理过,最后的成品就能够给人复杂、甚至矛盾的感受。所以,“即使只是看似简单的放大也能将‘奇怪的事物’变成一幅‘奇怪的图案’。”这是波普艺术家从标志和招贴板上学来的。

  作为美国波普艺术运动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最活跃、最具话题性的形象。直至今天我们仍能剥茧抽丝地细数关于沃霍尔的众多趣事,他的整个人生,俨然已是当代艺术史特点最鲜明的一笔。然而比起评价他的艺术创作,我们似乎更愿意讨论安迪·沃霍尔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它们带来的影响力——画家、雕塑家、摄影家、电影人、小说家、剧作家、杂志主编、摇滚乐团制作人、电视人、演员和模特。这种身份的过份复合,使沃霍尔与其说是一个制造艺术现象的艺术家,毋宁说更像一个艺术现象。

  像许多其他的文化偶像一样,安迪·沃霍尔的去世丝毫没有减少他的知名度,相反,成了他“事业上重要的一步”。关于沃霍尔的大型展览、学术著述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人们甚至在语言上创造了“Warholian”这样一个单词来形容与他有关系的事物。显然,安迪·沃霍尔并不是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但是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革命性的创作方式,以及沃霍尔式的“生活态度”使他成为了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可以说:他代表了波普精神。

  艺术工厂

  “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1964)”一直被称为是沃霍尔最“不着痕迹”的代表作品。在这个作品中,沃霍尔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厨房清洁产品直接放到了展示空间中,延续了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马歇尔·杜尚的代表作品“泉(Fountain,1917)”的概念。但他似乎又比杜尚更直接地讨论了艺术中最为尖锐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使这些事物成为艺术品,而其它事物不能?艺术就其最高职能来说,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视觉需求,而开始研究自身。在这场升级中,安迪·沃霍尔将艺术创作带到了一个更加注重理念和意图评判准则的新时期。但这并不是沃霍尔存在的真正意义,他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模糊了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的界限,以高产和打击面奇广的创作方式代表了当时社会信息、资本快速传播和扩散的状态。

  上世纪的中晚期,是流行文化迅猛扩张的时期,自然流行文化的语言、符号频繁地出现在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之中,安迪·沃霍尔和同时期的艺术家一样洞悉到这一巨大社会变化,以及它将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似乎在靠使用十分广泛的创作媒介来达到表达剧变的目的——油画、丝网印刷、雕塑、摄影、影像、行为表演,甚至涉猎早期的数码艺术、电影拍摄、书籍写作、音乐制作和杂志的出品等实践活动。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的雕塑作品和丝网版画作品。丝网版画是安迪·沃霍尔最为偏爱的创作方式,选择这种媒材除了他插画家的背景使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喜欢丝网版画可以大量复制生产的特质——当时相比较其他媒介,这种方式可以更快速地创作和传播;而在市场销售方面,版画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被迅速交易和流通。

  沃霍尔将自己的工作室称为“工厂”,因为他的作品一直像被工业化生产一样大量、机械性地被复制着“生产”。沃霍尔同时雇佣了大量的助手来帮助他完成作品——不同于以往艺术家与共同创作的助手间的密切关系,他与他的助手或者说工人之间只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金钱关系。同时这种共同创作的模式所带来的有关作品作者身份的讨论也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下。沃霍尔的工厂经常聚集着各色人等:艺术家、音乐人、模特、演员、同性恋者等等,它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流行文化和亚文化阶层聚会的场所。“工厂”不仅仅是他创作的场地,更多是作为他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正是与这些人的社交活动带给了沃霍尔更多灵感,从而将社会鲜活市井的浅层元素加入到后期的创作中去。

  作为艺术活动与市场销售都极端活跃的艺术家,他对艺术、金钱、市场、美术馆之间关系的态度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性的立场。在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作品中,各式各样的文化偶像和社会名人常常作为主要符号出现,他积极主动地迎合、拥抱艺术与金钱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在日后不断地被人热议,而这种热议又使他与金钱拥抱得越来越紧密。一幅空前的资本与艺术互动的场景铺展开来。

  美国梦与艺术壁垒

  继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后,沃霍尔提出了“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正是这样一句话,预示了在消费社会中蕴含的巨大诱惑力和潜在能量,以及现代社会丰富的环境为个人提供的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的可能。

  波普文化的经典时期是1956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艺术界还是以莫奈和波德莱尔、19世纪巴黎酒吧文化、咖啡厅音乐会和大街生活为代表的现代时期的顶峰。纵使二战结束之际英国的独立小组(理查德·汉米尔顿是小组的主要人物,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最早实践了波普艺术的创作方式,但他们作为与主流艺术格格不入的一个角色存在,注定走不远。有意思的是,这样横空出世的波普艺术到达美国后就迅速蔓延开来,并得到广泛的认同,波普天然适应这片沃土,正如电影天然适应好莱坞。此时的美国偶像被以相同的模式快速复制到别的国家,给了每个人一个出名的机会,其中包括了出身移民家庭,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后成为插画师的沃霍尔。所以如果美国梦是日落大道上的一支火炬,安迪·沃霍尔无疑就是它最好的代言人。

  将沃霍尔的那句话放在当时的美国环境来看,是很恰如其分的。相对于欧洲在二战中的惨重损失,美国的经济却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除了经济的保证,基于自身发展的情况和人口结构,它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远远高于欧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波普艺术发起于英国,而在美国扎根繁荣。

  而沃霍尔无疑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战后美国流行文化、资本市场崛起的时刻,并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他对待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的态度成为艺术家对待此类问题的一种模式、选择。从此,艺术与资本、先锋与流行、商业与学术,这些对立面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艺术界面前,而他在最开始就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去提供了一个答案、一种立场。尽管其中的争议从不间断,但是作为非常特别的个案研究,沃霍尔无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具有极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尽管波普刚出现时毁誉参半,被视为是一种短暂且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是至今波普都未消失。这就是悖论的核心。尔后五十年,波普无处不在地迅猛发展,波及全球;波普艺术家日益被大众接受,跻身挑剔的卫道士们守卫的精英文化群;波普艺术作品不断地被展示、被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让人奉为圭臬……这一切自然验证了沃霍尔及其代表的波普的价值,但也有趣地反映了艺术反水的必然。人们唱和“永远的波普精神”的同时,是否又开始了另一轮对附庸风雅的买卖呢?没人知道。但自身也变成一种商品,也许恰恰就是安迪·沃霍尔梦寐以求的价值。

  文 Article>康俐 Kang Li;图片 Pictures>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AFA Art Museu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