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人与欲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王克平,古典音乐,艺术创作
  • 发布时间:2013-11-30 15:28

  星星美展上的首次亮相

  王克平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克平”取“攻克北平”之意。他曾在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工作,初任演员后担任编剧一职(本次展览中也展出了王克平写作的短剧剧本)。偶然地,看见朋友因卖画得以买喜欢的录音机和音乐磁带,王克平拿起了刻刀。那是在听到西方古典音乐与邓丽君会“心惊肉跳”的1978年。

  当时北京很难找到木材。王克平母亲家的楼下恰好有煤店常能找到些树瘤子、树杈。别人弃之不用的东西在他那儿成了宝贝。那时的王克平与西方艺术几乎是隔绝的,反倒受到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不小。或许正由于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王克平的雕塑创作较少受到学院教学中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此外,他对红、光、亮的文革美术形象本能反感。他早期的作品大胆直接,诉求明确,造型鲜明,如《高举突出》、《偶像》(毛泽东逝世后创作的佛像般的毛像,1989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链》等等。恰逢筹备中的“星星美展”,一拍即合,艺术家黄锐当时即预言王克平的雕塑会“最轰动”。

  于是,王克平作品亮相的最早舞台正是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外围,未经官方美协审批、自发举办的“星星美展”。他也成为“星星画会”这一先锋艺术团体的创始成员之一。王克平的早期艺术创作充满了反叛精神,是对长久以来政治压抑和思想控制的直接反抗,包括当时创作的抽象人体,也属于官方禁止的范畴因而同样具有反叛意义。

  旅法艺术家

  继“星星美展”之后,“星星画会”成员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出国。王克平也很快于1984年前往法国并一直定居在那里。据艺术家本人介绍,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艺术,他参观了各地的美术馆。而参观美术馆的经验带给他更多的是自信。他更加确定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方向,认为尚且没有人像他进行过类似的雕塑创作。

  如果说“星星美展”是王克平艺术的炫目登场,那么旅居法国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则可以说是他的默默耕耘与坚持。生活变得单纯而充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看报上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少听别人,少看别人,多做自己”。他在巴黎的市区和郊外都有工作室,常常前往法国静谧的树林寻找雕塑材料。此外,由于法国人烧壁炉,他常能找到些废弃的木材。王克平和从前一样变废为宝,始终不变地寻找自身独特的风格和语言。成功的作品背后往往是数十件试验之作。

  旅法期间,王克平曾在法国、美国、荷兰等地参加展览,作品也被英国牛津阿什莫林美术馆(Ashmolean Museum)等重要机构收藏。相对而言,王克平与中国当代艺术圈似乎离得很远。除了代理画廊香港10号赞善里画廊曾举办的展览之外,迄今在中国大陆,王克平只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和上海的画廊举办过寥寥数次展览。纵观王克平的作品,除了2011年在上海外滩18号画廊举办的“笑口常开”展览中作品混合了观念艺术、装置和雕塑,显得较为“当代”之外,绝大部分作品都以雕塑的面貌呈现。

  木雕王

  王克平对木头的质地非常敏感,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木雕,被冠以“木雕王”的称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展览介绍中称王克平是“一位生活在当代艺术环境中有着米开朗基罗精神的雕塑家”。木头之于他,如石头之于米开朗基罗。形象早已存在于雕刻的材料之中,艺术家所做的只是从木头或石头中感受形象并将其唤醒。王克平的雕塑创作似乎只在“做减法”。他很少对原有创作材料进行添加或重组,只是去除木头的外皮,将潜藏在其中的,早已在木头中注定的形象解放出来。所以,木雕对王克平来说,是一个逐步脱离附属之物,让本质形象逐渐展现的过程。正因为“减法”的创作方式,王克平的木雕作品大都保持木材的整体性,显得浑然天成。

  为了减少因木料的形状随时间改变给作品带来的不确定,王克平在进行雕塑创作之前,往往要等待很长时间。木料通常需要放置数月乃至数年之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艺术家如工匠一般刀切斧凿。剥去外皮,理解与感受不同部位木质的坚硬或柔软。木头在王克平眼中宛如人体的骨与肉,凸凹转折一如人体的变化,切口或横截面有时被处理为发髻或身体的断面。总体而言,王克平的木雕较少出现尖锐的角或边线,他喜欢将木材处理为圆润的弧形。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上,和通常的展览不同的一点是,艺术家邀请大家触摸展品,可以感受到他的木雕表面处理得异常光滑。他很少在作品表面上色,然而经过砂纸打磨和喷灯灼烧之后,木雕表面的颜色近似于黑漆,木质的纹理清晰可见。作品整体的简洁大气与细节、材质上的精细加工形成对比。

  在王克平眼中,作品的完成是一个无穷尽的追逐过程。他有时会对已经完成的雕塑不断再加工,以期达到完美,可以说他怀有艺术的理想情结。此外,王克平着迷且享受手工的木雕过程,坚持亲力亲为,从不愿假手于人。尽管王克平也曾尝试金属、石头等材料(往往从木头雕塑翻制而成),木头仍然是他始终坚持的作品载体。

  纯粹的人与欲

  王克平的雕塑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学院训练的缺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他深入塑造具体形象。但有时束缚也带来自由。模糊与简约的形象给人以浑厚朴拙的感受,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王克平的雕塑作品划分为不同主题,如“女人”、“男人”、“仁”、“鸟”和“性品”系列。人体雕塑,尤其是女性人体在王克平的作品数量上占有绝对比重。他的女人体雕塑不属于纤细婉约那一类,倒显得敦厚踏实、可信赖依靠。其中的许多件都会使人联想起原始雕塑中的大地母亲,或者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笔下丰满的裸女形象。王克平在艺术创作中简化了材料、形式乃至主题。简单、自然成为最高追求。从“女人”、“男人”以及表现人与人爱恋之情的“仁”系列,直至“鸟”与赤裸裸的“性品”系列,王克平的雕塑作品都与人或人的欲望直接相关。即使是王克平偶然为之的,被他戏称为“仙洞”的“笑口常开”系列作品同样带有明确的性暗示。

  贯穿王克平艺术创作的主题是“人”,无论是早期作品中骚动的抗争与呐喊,还是后期将激情内化,对人体与欲望相对安静平和的探索,人与欲在王克平的艺术创作中被提纯、同化了。毕竟,这是艺术创作共同且永恒的主题。

  或许是脱离了中国政治环境的缘故,王克平旅法期间的艺术作品逐步脱离了任何政治暗示与指向,或者更进一步说,脱离了任何身份的所指,没有国家、种族、民族和阶层等标识。在艺术家苦心解释作品观念已成为常态的今天,王克平却不愿过多地解释自己的作品,宁愿他的雕塑人人一看皆能明了。

  文 Article>胡晓岚 Hu Xiaolan ;图 Pictures>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