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又“吸睛”的大黄鸭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大黄鸭,公益景观,庞然大物
  • 发布时间:2013-11-30 15:22

  风靡全球的大黄鸭终于告别北京了。这只在中国度过了“中秋”及“国庆”双节的庞然大物,从9月初进驻园博园开始,它在北京的展出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益景观。回望其在北京展出的整个历程,在“全民合影”的狂欢背后是一场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商业盛宴。在大黄鸭京展出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待大黄鸭的两所公园(园博园与颐和园),仅门票及其他收入就可分别过亿。24日下午,颐和园将破天荒为一只“鸭子”举行告别活动,连一众影视明星也会来捧场。再过三天,这只在昆明湖游荡了一个月的“鸭子”将会从这里出发,再次踏上它的环球之旅。

  仔细回忆起来,大黄鸭的实际落脚点与当初北京设计周新闻发布会所公布的“三环内”的公开水域甚远。而又是为何,大黄鸭抛弃了以往只停留在唯一区域的习惯,转而两地“奔波”,选择在两个不同的公园亮相?据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负责人孙群介绍,在大黄鸭在香港展出并获得巨大成功后,大陆地区就曾有三十多个城市找到大黄鸭之父霍夫曼,希望得到展出权。仅北京就曾有包括蓝色港湾等在内的9个地点提出了合作意向。然而,在考察了什刹海周边环境后,组委会认为,由于什刹海等景观并不收费,即使在没有活动的普通周末,都可能迎来几万人的人流高峰。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解释称:“沟通商议后,认为通过收取门票入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入园的人流量,确保游客安全,有利于控制人流和疏导。”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一个半月,从园博园到颐和园,一路游来游去的这只“鸭子”自身就是大明星——从充气到撒气,由尖“鸡嘴”到“累趴下”,几乎浑身是新闻,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被搬上报端。事实上,自半年前“试水”香港维多利亚港以来,它就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吸睛王”,约八百万人次前往维港只为看它一眼,颐和园单日参观量激增至13万人次,创下年度最高。在“吸金”和“吸睛”两方面,大黄鸭这次在中国又占尽了风头。

  颐和园副园长 李林杰

  大黄鸭本身给展出它的公园带来了不小的门票收入。根据颐和园副院长李林杰透露,大黄鸭的到来确实拉动了游客的增长,同时拉动了园区的收入,即使除去投入的部分,总体的盈利水平较去年也有提高。尽管大黄鸭亮相的首日是周四的工作日,颐和园全园仍然接待购票游人2.51万人次,同比增长了62.64%。而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从10月2日至5日连续四天客流量超过10万,在10月4日,客流量甚至达到了13.3万的高峰。大黄鸭在颐和园的展示是360度,很多游客选择乘船游览,近距离观赏大黄鸭,而这也间接拉动了颐和园内的游船生意,3日小游船出租率达到了100%。从长达十几米的排队人流来看,无疑也为颐和园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规划所所长 马晓龙

  对于设计周组委会此前关于“通过收取门票入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入园的人流量,确保游客安全,有利于控制人流和疏导”的说法,马晓龙也并不十分认同。他认为:“单纯为安全因素考虑的说法太过牵强。实际上,想要调节客流量,价格不是唯一的方法。如通过预约售票、网上预订、提前规划并发布消息等方式,同样可以调节游客流量。”但对于颐和园方承接大黄鸭这种现代设计作品的做法,马晓龙表示了赞同。他表示,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接受这种新的尝试对于园方的发展很有益处。然而他也提出,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当这种合作是以商业行为来定义的时候,园方需要与合作方在商业利益上达成共识。

  建筑批评家 包泡

  作为一件公众展品,包泡觉得大黄鸭无可厚非的是相当成功的。去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十大丑陋城市雕塑评比活动,他是评委之一。“现如今要在公共领域找到一件不讨人嫌的艺术形象,都变得不容易了。我对很多当代艺术品都不怎么看好,大黄鸭是例外。它不丑,还可爱,我并不追求这个,但我认可这一点。”包泡说,“去争论大黄鸭是不是艺术已经不再重要,即便它属于艺术简单化的成功,也要强过那些苦心孤诣一辈子生造出来的令人生厌之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