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 来源:中国经贸
  • 关键字:世界解读三中全会公报,三中全会,经济
  • 发布时间:2013-12-30 14:4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12日闭幕,当天发表的公报以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视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对于已公布的这份近5000字的公报,从媒体到经济学家,全世界都在努力解读。

  外媒高度关注感受中国决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迅速刊登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消息:“三中全会(公报):这个时刻终于来了。”透着望眼欲穿之感。

  美国《全球邮报》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决定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路透社迅速解读近5000字的公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报道列出了一些“要点”: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中国要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美联社说,旨在为今后10年制定改革蓝图的四天中共会议结束时发布的简短声明,没给出具体细节。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公报许多修辞与传统相似,但具体措施可能涉及切实的改变。其最关注的是“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报道称,中共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五年的改革构想。

  俄纽带新闻网报道称,“中国选择了市场改革方针”。分析人士认为,一些改革计划将会受到强大阻力,包括地方政府或国家垄断部门。

  BBC以“中国经济会走哪条道路?”为标题,称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因为“这个会议将为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进步确定基调和方向”。

  韩联社报道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国政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受关注

  香港《南华早报》聚焦“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新机构。报道称,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韩国《首尔新闻》报道称,中国新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存在钓鱼岛争端的日本,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会划下“红线”。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对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韩民族新闻》称,十八届三中全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些出乎意料,这似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目前尚不清楚该委员会的地位和具体组成,但应该和美国总统直属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类似。

  中国自己“拿起手术刀”

  在韩国《朝鲜日报》看来,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能否自己“拿起手术刀”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因为开创“中国2.0”时代,就需要铲除过去35年间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贫富差距、腐败、低效率等副作用。

  卡塔尔《海湾时报》称,中国如今面临内外压力。在国内,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求提高,希望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透明的政府、住得上房子、优质的教育、社会安全和平等的机会。与此同时,国际上呼吁中国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的声音日益响亮。

  《新印度快报》对中国的改革看上去十分羡慕,文章强调说,在印度政治家高谈阔论之际中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说,要理解中国举行此次三中全会的分量,就必须回顾历史。改革35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平均每年10%,使5亿多人脱离贫困。虽然中国比印度的绿色革命起步晚10年,但中国人将农业从共产主义解放出来,引入了家庭责任制,投资于研发和技术,所取得的产出3倍于印度。中国通过出口积聚了几万亿美元储备,成为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其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无怪乎,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认为,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比邓小平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香港《明报》称,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牵涉到利益重新调整重新分配,触及自家人利益更多,国人对风险的承受力更为敏感。

  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史证明,中国最高领导层能够弥合其意见分歧,令既得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牺牲,在最佳的前进道路上达成共识,就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的加入世贸决定一样。

  外国专家解读公报角度不一

  德国学者霍尔特曼说,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表示,公报中的改革措施不够深远,表述也不够清晰。他说,改革措施并未达到国家领导人期望的高水平。有一些措施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我看来缺乏大局观。这是中共向外界描绘一幅清晰愿景的机会,他们必须告诉外界中国将向何处去。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这会对官员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但我不认为中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我原本希望各项改革能够相互交织,改革的视野能够更广。中国经济失衡的问题非常严重,光靠零敲碎打的改革是不够的。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John L.Thornton)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表示,因利益集团博弈,公报出现了一些前后矛盾之处:“这些内容显示出中共新领导层打算加快改革的意图,这是个好现象。不过,这些内容还显示出利益集团之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因此,传递出来的信息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新的说法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说法是起“基础性”作用。新的措辞明显意在传达价格和市场的作用将增强的信号。不过与此同时,中共还强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这会降低市场效率。同样的矛盾之处还出现在“确保司法独立”的问题上,而这次会议显然没有讨论真正的问题。在一个没有制衡机制的体系中,很难想象独立司法如何能够得到保障。”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Eswar Prasad指出,公报缺乏特定金融改革细节。他表示,公报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拿出一套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方案。人们本希望在公报中看到金融改革的强烈意愿,看到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改革等问题的实施细节,或至少看到领导层将优先快速推进这些领域改革的迹象。也许除了目前公布的这份相当含糊的公报外还会有更多信息公布。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级研究员Virkram Nehru指出,改革方案暗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发生转变。他表示,公报的核心是承认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必须转变,也就是要求政府转型,转变政府与市场、私营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公报还强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文/本刊综合报道

  (栏目主编王溪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