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策略,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2 14:33
【摘要】村镇银行是面向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利润来源于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受农业的高风险性特征等影响,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本文通过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村镇银行 信用风险 防范策略
一、引言
根据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我国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建设,从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启动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2007年10月12日,村镇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13年8月底,村镇银行突破了1000余家。村镇银行的网点主要设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效填补了我国农村地区空白金融问题,加大了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发放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国际结算、代销兑付承销债券等)和银行卡业务等创新型业务。截至2013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9%,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特征、抵质押担保困难等原因,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三农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
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对三农的影响较大,农民“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其的影响非常大,加上农村的保险意识淡薄,相关担保、保险体系不健全,使得自然灾害一发生,农民只好望天兴叹。另外,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风云变幻,农户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跟风比较严重,使得村镇银行在经营三农贷款时面临的风险加大。
(二)风险的集中性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设立在县及以下区域,尤其是乡镇一级,服务对象、区域相对狭窄,同地域的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趋同,使得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集中于同一地区的单一的客户群和产业,一旦这种产品的价格波动,将会对他们的还贷能力造成影响,导致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三)信用风险凸现
村镇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在我国一般经济都不发达,借款人整体缺乏资金但偿还能力较弱,同时,农村土地、房屋抵押担保等正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这也导致贷款缺少担保,贫困地域特征和贷款担保的缺乏致使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凸现。
(四)风险大、投入高、收益不确定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三农,经营的主要是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村镇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安全和获利造成影响,一旦发生贷款无法按时归还,追究责任很难。所以村镇银行需要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并对其贷款的项目收益要进行评估预测以便降低风险,但因此所花费的成本会很高,使得村镇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三、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风险性高
第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灾害等都会其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造成农民的非自愿违约。
第二,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取决于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受市场风险的影响,极有可能造成滞销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
第三,由于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于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所以农业经济的风险性高,一旦农户的收入无法保证时,村镇银行就面临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农村金融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村镇银行的诞生源于2006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的调整放宽,但是相应的配套制度及政策支持没有及时跟上,税收(营业税、所得税)缴纳方面参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对村镇银行这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央行在利率管理上也没有给予村镇银行适度放权,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明确给予优惠利率支持。此外,现行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债权保护不力,一些地方金融债权案件出现审判难、执行难等问题,这些都将阻碍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我国很多农户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加上近些年国家对三农的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的出台,使得部分农户对政策产生了依赖性,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成国家扶贫钱,还款意识淡薄。
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信用信息采集存在很大难度,农村许多中小企业本身会计核算不规范,农户信用观念、法律意识偏低,容易顶、冒名,形成村镇银行的违规贷款。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主要反映的仅仅是个人的金融活动,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以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也有待完善。
(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第一,由于村镇银行规模一般较小,法人治理不完善,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出现内部关联人或关联方贷款。
第二,村镇银行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意识缺乏,具体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合规的地方。
第三,受人力和物力所限,村镇银行在贷款发放时存在主观臆断,比如有的村镇银行对贷款风险大小的判定仅仅依据其业务员对农户的了解程度,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严重不到位,从而造成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加快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
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业务,以便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农业风险时减少农民的损失,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相结合,政策性保险偏重于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的范围,比如高风险、高成本、农民个人无力全部承担的保险产品,同时政府在这类保险上加大财政补助的力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发适应市场需要和农民个人能够支付、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保险产品,通过两者的互为补充,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险种,提高对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
第一,从法律层面上为村镇银行良性运转提供支持,通过税收、土地等多方面优惠及呆账核销政策促进资本积累,改善村镇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尽快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政策体系,扩展农户借贷抵押资产的范围,并对三农贷款给以适当的财政贴息。
第二,从机制上对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从而降低村镇银行对农户放贷的风险,健全支农贷款项目的财政配套机制,对农业贷款提供一定的保障,建立合理的支农贷款补偿机制。
第三,从存款准备制度上给予村镇银行优待,根据其规模大小和所处地域不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再贷款利率,给予村镇银行适度的免息专项贷款,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
第四,从利率管理上对村镇银行放贷利率给予适度的放权,对涉农贷款的利差给予适度的补偿,在降低农户贷款成本的同时,也增强了村镇银行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村镇银行可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等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掌握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比如收入状况、经营能力、借贷信息、还款记录、违约信息等,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
第二,加强与县乡政府及农村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对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金融基础知识和征信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强化其诚实守信的意识,并逐步完善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
第三,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综合考量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与利率。
(四)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村镇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法人治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职权,规范授权,加强村镇银行内控建设。
第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对贷前调查、贷款审查与审批、贷后跟踪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保持与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经常联系,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管理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
第三,通过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如小组联保、订单担保、仓单质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房屋抵押、大棚、养殖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抵押、活体动物、果园、苗木等生物资产抵押等降低村镇银行对借款者的不熟知而导致的风险。
第四,组织员工定期培训,不定期进行各项技能的考核,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启文,吕琳,蓝佳林.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润生村镇银行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2]李蓉,许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融教育研究,2013年4月.
[3]王绪慧,潘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及防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4]吴雪峰,戴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5]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商品与质量,2011年11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课题编号:SZ133030),项目组成员:唐敏、马丽斌、马纪英、程漠大、马英杰、刘婷婷、朱叶、薛力峰。
唐敏
